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最新6篇】

时间:2013-03-06 03:33: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一

家乡,是一座静静的小城,被群山环抱,河水潺潺流淌。清晨,薄雾缭绕在山间,太阳透过云层,洒下一片金黄。这里的空气清新,仿佛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爸爸就会带着我去河边钓鱼。那条小河弯弯曲曲,河水清澈见底,时不时会有鱼儿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我们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安静地坐在岸边,等待着鱼儿上钩。爸爸总是很有耐心地教我如何垂钓,他说:“钓鱼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静静等待,才能有收获。”在这样的陪伴下,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珍惜。

家乡的山也是一大景致。每到春天,山上的杜鹃花开得绚烂多彩,芬芳扑鼻。我喜欢漫步在山间小道上,看着杜鹃花一朵朵绽放,仿佛整个山林都被染上了一层鲜艳的颜色。夏天的山林更是绿意盎然,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跳着欢快的舞蹈。这里的山不高,但却有一种宁静和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夜晚,星空璀璨,闪烁着点点光芒。我喜欢在夜晚散步,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神秘和浩瀚。在这片宁静的家乡,我感到内心得到了安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二

家乡,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沁透了乡愁和奇思。清晨,薄雾笼罩着田野,农民们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金黄的稻谷,一缕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辉煌。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家乡的稻田里金黄的稻谷摇曳生姿,一片丰收的景象。那时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稻谷的香味,鸡犬相闻,农民们欢呼雀跃,庆祝一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丰收。我跟随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田间劳作,虽然辛苦,但看到一簇簇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却充满了喜悦。

家乡的小溪也是一个美丽的景点。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边的野花开得娇艳动人。我喜欢在溪边嬉戏玩耍,看着溪水流淌,心情格外愉悦。有时候,我会躺在溪边的石头上,闭上眼睛,聆听溪水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乡愁的美好。家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三

  用情去感知这个世界,用爱去融入这个红尘……

  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路上的车子,莫名的拥挤。都市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只是跳跃的影子,减少了很多,很多。尽管,夜仍然是夜,酒仍然是酒。

  身居繁华的喧嚣都市,心却奢望宁静如水的寂然小村。群山,青草,绵羊,牧童,还有绵延的云,朦胧的雾,更有生生不息的情,暖至灵魂的爱……

  劳累了一天,紧绷的神经,终是要放松。或者,用情抚摸;或者,用爱温润;或者,用酒精麻醉;或者,用往事穿插……

  有时,狂躁的自己,甚至用暴走释放心情的无助,谋求灵魂的归宿。当精疲力尽的身体,躺在草坪上,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心总会莫名的疼:远方,应该也是星月灿烂吧!

  是,夜?漆黑了谁的心,又敲碎了谁的梦幻?

  只是,有些路,总要一个人走。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不见太阳,不经雨露。只不过,这伤,或深,或浅,而已。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往事,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林徽因如是感慨,是那个年代的因果吗?可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岁月悠然走了将近一个世纪,红尘依然……

  陌上花开,风在呢喃。谁,陪你聆听季节的呼唤?谁,陪你仰望星空的转换?

  一个人,一杯酒,饮尽红尘的冷暖;一个人,一杯茶,品味岁月的酸甜;一个人,一本书,阅览浮世的清欢。一切,都只是云烟过眼,终会如风。

  夜,深了,冬夜,更冷了。

  独自坐在吧台上,一杯酒水,静静地陪着,说不上寂寞,也说不上狂欢后的孤独,就那样陪着夜,陪着这个城市,将故乡抛弃。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看,移动的舞步,闪烁的灯光,靓丽的身影,流淌的音乐,无不展现着迷人的风景。间或,激情的接吻;或者,浪漫的红玫;还有,高贵的紫罗兰……夜,总是撩人的。

  谁说,熟悉的地方只有错过的人?你看,流动的大街小巷,匆匆的行人,遇见就是缘分,一个微笑,一次牵手,或许都会温暖异乡的寂寞。快速的列车,擦肩的你我,一声你好也会化解彼此的陌生。

  是谁,在等你缓缓归?

  那片荒芜的土地,那条曲折的泥路,那叶落寞的小船,那条清澈的淮河,还有儿时嘻戏的时光:田野中挖野菜的春日暖阳,麦田里捡拾麦穗的炎炎夏日,沙滩上流连忘返的秋水清凉,雪地里堆垒狮子的欢歌笑语。还有,倚门微笑的亲人……

  是谁,在轻轻召唤:归来吧,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你,终究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也是这个红尘的过客。有些人,有些事,亦是如此,无需刻意,只要心安就好。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我们总是在埋怨着什么,在索取着什么,却总会忘记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吗?

  当我们埋怨城市的地铁,多么多么拥挤的时候,而我们的家乡却还是泥泞满地;当我们向这个城市索取更多的报酬时,可曾想过我们为这个城市增砖添瓦?当我们向父母羡慕别人的豪车名宅时,我们可曾理解父母的艰辛?

  是的,都市的繁华也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晶,相反我们又为自己的故土做了什么呢,或许最清楚的还是自己。

  诚然,这个社会不乏贪婪者,利用手中仅有的一点点权势,坑民利己,践踏着法律的尊严,或许可以蒙得了一时,但他可以肆虐一世吗?

  故乡,在呼唤;乡愁,在弥漫。我们,都在逃离着故土,却又在渴望着回归,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心理,谁又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

  雪小禅说,每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是幸福的,在漫长的人生中,那是丰沛厚实的滋养。

  岁月,悄然从指尖划过,那没有结局的曾经,是碎了一地的梦。蓦然回首,已是无言,这满地碎片,叫我们如何拾起?

  有些感受,只有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回忆已经很拥挤,却不见过路人,皆是匆匆过客。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只要,我们可以平静的呼吸,仔细的聆听,还有微笑着生活,足矣。

  其实,有些东西一直就在,只是你以为它已经走远罢了。

  一段路,一个人可以走,两个人可以走,多人可以陪你走。只是,沿途的风景,路过的行人,期许的情感,不同而已。这一程,或短,或长,有喜,有愁,有苦,有甜,享受获取是的欣喜,忧伤失去时的悲悯。若可以,不悲不喜,多好!

  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我们一直,延续着生命,剔除着丑陋,传承着美好,这个世界何处不是春暖花开呢!于是,记忆的碎片,在一点一点的交织,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都镌刻在岁月的风铃上,谱写一曲悦耳的音乐。

  于是,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四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五

  记得刚学上网的时候,没事就喜欢跑到聊天室里去逛逛。大多数时候别人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哪里人?”我也如实地回答;“贵州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女的找我,也问了我同样的话,我也作了同样的回答。谁知女的回了句:“哦,蛮夷之人!”我似乎看到了对方满脸的鄙夷,由于当时初学电脑,我还不知道怎么去查对方的资料,我无从知道对方是哪里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优越感?我只是被那种不屑激怒了:“北京还有沙尘暴呢,纽约也有要饭的,贵州怎么了?”

  那次不愉快的聊天使我长了记性,于是后来有人问我哪儿的?我就回答人间的。问我哪里人,我就干脆回答中国人或者更大一点地球人。我无从得知为什么贵州就那么让人如此不屑,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人空间里的博文,写的是一篇行走贵州的游记,才恍然觉得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中叙述了火车抵达贵阳时,列车播音员那说不清是关怀还是讽刺的声音:“各位旅客,列车已经抵达贵阳,请大家看好您们的行李,注意您们的安全……”还写到了所到之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整个一个脏乱差跃然纸上。

  看着这些,我的心情一下子跌落了低谷。谁不说俺家乡好呢?连歌里也是这样唱的呀,可是,我的家乡究竟好在哪里?因为我也承认,那个网友写的确实也是一种事实。

  读着这篇游记,突然就想起有一次,带着两岁的女儿到一个河边游玩,女儿的手指着河中的一堆牛粪,用稚嫩的言语说:“妈妈,你看,那里有一只乌龟!”女儿的话让我啼笑皆非,我无法像女儿一样把家乡龌龊的一面想象成一只可爱的生灵,我只好阿Q地哼一首“黄昏放牛”来自我安慰一下这种人与自然中不和谐的景象。

  也许是反响的人多了,也许是家乡存在的不堪让高层领导们觉得刻不容缓了。于是雷厉风行的整顿开始了——电视上、报纸上极尽所能的教育;治安民警便衣不断的增强;三创一办开始狠抓。三创是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办指协办好“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谁都不愿意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家乡再不好,也是我们自己的家乡。那狗还不嫌家穷呢,更何况是人呢?教育与强制双管齐下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应。于是乎,当你在街上,猛然听见有人像要吐痰的声音会在你一回眸之间吞咽进去;当你坐在公交车上,有人拿出香烟准备点燃的那一刹会被“严禁吸烟”几个字,羞涩地把火机藏在衣兜里;当你看见警察追着拼命逃逸的小偷会怦然大笑,小偷居然会记得交通法规跑的是斑马线……

  我想,陋习就算再好的城市都会存现,没有一个城市敢说它绝无瑕疵。能看到自己的家乡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其实,我的家乡也没什么不好,我们这里有位居世界三大名酒的茅台;有能治百病的传统中医精华之苗药;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阳后花园——花溪;有全国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黔灵公园;有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的最后一颗绿宝石的荔波;有世界上最大个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有天下第一洞之称的溶洞之王——织金洞;有全国首家峡谷公园,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南江大峡谷;有“世界独生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有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百里杜鹃;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获得了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贵阳;有红色基地遵义;有历经磨难的长征之——四渡赤水;有被人们戏称为“半个神仙,算命将军”的开国上将——杨至诚;有中国近代重工业创始人张之洞;有打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拳击金牌的邹市明;有为了WTO周旋在谈判桌上的龙永图;有被公认的好演员李雪健、宁静;有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的蜡染;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有在冰灾中舍生忘死的英雄李冰……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贵州,或者对贵州如此地不屑?也许是因为贵州比不上有的城市富裕,也许是贵州的一些昨天留下的阴影或者现在还有的阴影……

  贵州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当你从绿意萌动的树荫走过,你会发觉风吹过的树叶极具灵性地对你致敬,这是一份何等的清凉!我也为自己曾经怕遭人诽议不敢承认自己是地道的贵州人而感到脸红。

  当我再一次挺直腰板对别人说我是贵州人时,有好友问:“你们那里森林覆盖面积那么广,现在还有驴吗?”我想好友问贵州还有没有驴一定源于课文里的那篇“黔之驴”吧。我心平气和的说:“贵州现在没有驴,即使有也是在动物园里。还开玩笑千万不要以为贵州黔驴技穷哟,贵州是前途无量呢!好多宏伟的设施正在计划和进行之中——通往好多个县城的货运客运铁路;通往花溪的十里河滩;有为了缓解电力紧张实现西电东送的第一个码头……”

  一想着家乡美好的明天,这心里就像酷暑的夏天喝了一杯冰水,真的是爽爽的贵州,爽爽的贵阳。我为自己能是一个地道的贵州人而感到自豪,假如还有十个轮回,我依然愿意做一个贵州人,一个秉承着热情和善良、坚毅和果敢的———贵州人!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六

  家乡的塘猛岭连绵起伏。岭上,长着茂密的树林;岭下,一行行橡胶树散发着浓郁的芬芳。那岭脚伸延到岭顶的弯弯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是我随着父母下放到故乡的塘猛岭脚下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年头。白天,父母参加开荒造田去了,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就集中一起,往地处岭中的一座小山顶爬去,谁先爬上小山顶,谁就令人刮目相看。“加油!”“加油!”叫喊声,不断激励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向上爬去。

  小山顶,一片光秃秃,没有树木,只有野草。我们艰难地一步步往上爬,正当大家埋头像猴子爬墙一样向上爬时,我不小心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从半山腰滚了下来,幸好在十多米远的地方,被一块石头挡住了,才幸免滚到山脚下。这时,我觉得自己身上有点痛,头脑晕眩,真想半途而废算了。但是,我望着小伙伴们那一张张期待的目光,心头里产生了一种奋力向上的勇气。于是,我重新鼓起劲头,一步步地追赶上去…

  如今,我当上了新闻记者后,再次回到家乡的塘猛岭爬山。当年的“五七干校”,现已改建成村办橡胶农场。从山脚到山顶,乡亲们全都种上橡胶树。这次,我与朋友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拉着橡胶树,一步一步往山顶爬去。

  塘猛岭还是那样的广阔,小山顶还是那样高大。可是,有满山遍野的橡胶树,我再也不担心滚落下去了。家乡的塘猛岭,已变得绿葱葱。她曾经使我摔过跤,但也磨练了我的生活意志,使我永远都忘不了她。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