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优选3篇】

时间:2014-07-05 09:38: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 篇一

在张中行的散文《寿则多辱》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老人的寿宴故事,表达了对于人生寿命的反思和对于尊严的思考。故事中,老人虽然活到了九十九岁高龄,但在寿宴上受到了家人的种种白眼和不尊重,被当做了一个活着的“僵尸”般存在。这种对于老人的尊严的伤害,让人不禁思考,寿命的长短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常认为,活得越久越好,长寿是一种幸运和荣耀。然而,当一个人活得太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精神状态逐渐迟钝,周围的人对其态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在社会中,有时长寿的老人会被当做“累赘”,被冷落或者不被尊重。这种情况下,长寿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和幸福,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尴尬和辱骂。

在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老人寿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对于尊严的珍视和对于人生的思考。长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尊严的保持。无论年龄多大,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不应该因为年龄长而被忽视或者羞辱。

因此,我们在对待长者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给予关爱和尊重,让他们在晚年的岁月中感受到温暖和幸福。长寿并不等于幸福,尊严和尊重才是真正的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长者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幸福。

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 篇二

《寿则多辱》,这是张中行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讲述一个老人的寿宴遭遇,反映了社会中对于长者的态度和对于尊严的思考。在这个故事中,老人虽然活得九十九岁高龄,却在寿宴上受到了家人的白眼和忽视,被当做了一个“僵尸”般存在。这种对于长者的不尊重和伤害,引起了作者对于尊严和尊重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者的地位和尊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长寿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长者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地位。长者在晚年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而不是被当做“累赘”或者被忽视。尊严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无论年龄大小。

通过《寿则多辱》,张中行呼吁人们关注长者的尊严和幸福,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在晚年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珍惜长者的存在,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们,让他们在晚年的岁月里感受到温暖和幸福。长寿并不等于幸福,尊严和尊重才是真正的价值。愿我们能共同努力,让每一个长者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幸福。

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 篇三

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

  其二,再窥个一斑,是美人迟暮。上面说过,红粉佳人怕老之将至。其实应该说最怕。何以最怕?因为美将变为不美。男性,或女性而非佳人,如无盐、孟光之流,随年岁之增长也变,但变化的距离小,就不那么彰明较著,怕的程度也就可以浅一些。这里也许应该岔出一笔,问问何谓美,以及美为什么比不美好。答可以走繁难一条路,那就不得不绕个大圈子,估计连佳人以及爱佳人的人也未必有耐心听。所以不如走简易一条路,把判断权交给以"天命之谓性"为基础的常识,这是美的,会使多数人兴起爱慕之心。所谓多数,还包括被爱慕的,所谓顾影自怜是也;甚至本来抱敌意的,如桓大司马的尊夫人所说我见犹怜是也。佳人,据未经调查研究的所知,没有不欢迎爱慕之心的,换句话说,都爱美如命,或甚于命,纵使对于兴起爱慕之心的,未必都乐得给予"临去秋波那一转"。可是很遗憾,这比命还贵重的美,偏偏如春花之不能长此艳丽,而是随着岁月的增添,由消减而终于成为空无。话归本题,是寿使美变为不美;不美的程度还可以加深,就成为丑。变化如此之大,佳人本人有何感触,自然只有佳人自己能知道;我想说一点点来于外观的,以证取这样的一斑不是杞人忧天。我以莫知所自来的机缘,认识三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女性,上学时期都是校花,即公认的佳人。佳人,而且公认,其为美自然不容置疑。可是由于寿,古稀以后,我见到,怎么说呢?只好慨叹上天之有始无终,或说先是厚之,而后则薄之。有没有一厚到底的办法?驻颜是理想;至于实际,就只有不寿的一法,如明朝末年的才女叶小鸾,虚岁十七,未嫁而卒,给人的印象就总是娇滴滴的。另一面,如南明秦淮第一美人顾媚就不成,得寿,传说辞世时现老僧相,僧而老,与美大异其趣,还有谁会兴起爱慕之心呢?佳人而不再有人兴起爱慕之心,所失真是太多了,究其因,是寿在作祟。

  其三,还可以窥个一斑,以证寿的影响更加重大。仍用以事见理法。这方面,如果翻腾旧文献,就会说之不尽。想只取个时代近并便于对比的,是绍兴周氏弟兄,二弟寿而长兄不寿。先说寿的二弟,如果写完五十自寿的打油诗,天不假以年,见了上帝,就不会有其后的出山,戴本不该戴的乌纱帽,住老虎桥监狱,易代后闭门思过,直到大风暴自天而降,受折磨而死。不寿的长兄呢,如果也寿,且不说八年的兵荒马乱,易代之后会如何呢?那支笔,仍写自由谈吗?还是学尹吉甫,应时作诵呢?总之,会有些问题,我们想不明白。而不寿,则一切问题都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功成名就。这样说,尤其在这类大关节上,寿则多辱的看法就更值得深思了。

  泛说完,照前面许的愿,要改为说自己的感触。如果人生一世,只分为寿夭两类,我当然要划归寿的一群。这不好吗?我是常人,虽然拿起哲学书本,也曾想入非非,可是由禅堂而走入食堂,就不能不恢复常态,就是说,同常人一样,仍旧觉得活着比死好,蛋糕比窝窝头容易下咽。但这只是生活的一页;人生是复杂的,一面之外还有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之中就有个不小的户头,是因寿而有的一些困辱。只说常在心头动荡的。一种,是由他人的怜悯而来的.失落感。比如约一年以前,我的办公桌连升三级,由一楼迁到四楼,每天要上下若干次,路上遇见的人几乎都比我年轻,并都有惜老怜贫的善念,常常要说这样一句:"慢点,别摔倒!"我口说"不要紧",心里感谢,紧跟着感谢之情来的就是失落的凄凉。失落什么?健康,能力,甚至青春,什么都有。但想想,这是定命,又有什么办法?另一种,是记忆力的减退。这有时使我很难过,只举两类事为例。一类是找书。我存书不算多,大革命中毁了一半,所余更是有限,可是已经有几次,找某种书,以为必在某处,却找不到,结果只能望书橱而兴叹。另一类是记人。有很多次,见到不很生的人,人家近前,热情寒暄,我却叫不出人家的大名。问?装作记得?不免于左右为难。再说一种,是思辨力的减退。有些问题,昔日拿起笔,可以说清楚,现在像是不那么轻易了,有时甚至发现前后不能照应。这使我不能不感到,丧失的真是太多了。最后还可以说一种,是情意的没有归宿。用道家的眼看,我天机浅,又择求不慎,走了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相反的路,因而清楚地感到有人生问题,也就禁不住思索人生问题。都想了什么?有何觉知?一言难尽。只说与这里有关的,是心作逍遥之游,可以趋向情灭的禅境,也可以趋向情生的诗境,凭理智,认为趋向禅境是上策,可是情意更有大力,所以实际总是经常趋向诗境。可惜寿与诗境是常常难于协调的,比如诗境中有微笑的温存,表现为湘笺,为履迹,为剥啄声,由于寿就会变为去者日以疏。还能剩下什么呢?恐怕只能是"今雨不来"的孤寂之境之感吧?以上几种都是随寿而来的困辱,有什么办法能消除吗?理想的妙法是佛典的《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可惜,这又是禅境,刚说过是易知而难行的。于是剩下的就只有道家的一条路,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围绕着"安"也还有些问题,一方面,能安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比如勉为其难,似有所获,这胜利怕也是阿Q式的吧?事实总是比想象更难对付,所以有时想到寿则多辱这句话,就不禁联想到孔子说的"畏天命",天道远,可是不可抗,除慨叹以外,还能怎么样呢?

张中行散文《寿则多辱》【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