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优秀3篇)

时间:2019-07-04 07:43: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 篇一

《彼得·潘》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由苏格兰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创作。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永远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和他的冒险故事,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彼得·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冒险精神的男孩,他住在梦幻般的永不长大的岛屿——梦幻岛。在这个岛屿上,他和他的朋友们经历了许多惊险刺激的冒险,与海盗、印第安人和仙女们一起展开了一系列奇幻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当然是彼得·潘的对手——虐待儿童的海盗头目胡克船长。胡克船长是一个残忍而狡猾的反派角色,他总是企图捉拿彼得·潘,并对他的朋友们进行报复。然而,无论胡克船长如何阴险,彼得·潘总能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和朋友们。

除了刺激的冒险故事外,《彼得·潘》也探讨了成长和永恒的主题。彼得·潘选择永远不长大,这是因为他不想失去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冒险精神。然而,作品最终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长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过程,但无论长大与否,内心的那份童真和勇气永远不会消失。

总的来说,《彼得·潘》是一部充满魔幻和冒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无尽的惊奇和刺激,也引领着他们思考人生和成长的意义。这部作品的魅力将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激发他们对冒险和勇气的向往,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引导。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 篇二

《彼得·潘》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不仅令人陶醉于梦幻般的世界,还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情感。作品中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长大的男孩,他代表着童心和勇气,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激动。

在梦幻岛上,彼得·潘和他的朋友们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冒险,他们与海盗、印第安人和仙女们一起,展开了一场场刺激的故事。作品中的虐待儿童的海盗头目胡克船长,是一个深受读者厌恶的反派角色,他的阴险和狡猾总是让人心生不安。然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彼得·潘才能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和朋友们。

除了刺激的冒险故事外,《彼得·潘》还探讨了成长和永恒的主题。彼特·潘选择永远不长大,是因为他不想失去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冒险精神。然而,作品最终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长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过程,但无论长大与否,内心的那份童真和勇气永远不会消失。

总的来说,《彼得·潘》是一部充满魔幻和冒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无尽的惊奇和刺激,也引领着他们思考人生和成长的意义。这部作品的魅力将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激发他们对冒险和勇气的向往,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引导。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 篇三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的经典代表作,影响巨大,是世界孩子们和已经成年的曾经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童话。《彼得·潘》原是一部童话剧,曾在1904年伦敦首演时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轰动。一百多年以来,《彼得·潘》仍在各大舞台、各大出版书籍中频频出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彼得·潘》的情节十分有趣,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因此也就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梦幻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

  作者简介:

  詹姆斯·巴里(1860-1937),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860年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而《彼得·潘》则是他的代表作,影响最大。

  创作过程:

  当巴里在肯辛顿公园的时候,看到几个孩子拿树枝盖房子,拿泥巴做点心,扮仙女、扮海盗,玩得很开心,于是由此萌发创作游戏式童话剧的感想。彼得·潘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形成的,《彼得·潘》一开始是作为童话剧出现的,其后才改编为故事书。从1904年剧本《彼得·潘》首次发表到1928年最终定本,彼得·潘的童心得来不易,并且在1911年加了最后一章“温迪长大以后”。

  小说于1911年首次发行。原版书包括由艺术家F. D. Bedford所绘制的一幅卷首插图以及11幅黑白插图。如今小说出版多冠以《彼得潘与温迪》之名,或仅仅是叫做Peter Pan。

  1929年巴利将彼得潘作品的著作权捐赠给了伦敦的一间儿童医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希望能将赚得的版税用来救助儿童。然而这也使得彼得潘的版权问题复杂化。

  人物介绍:

  彼得·潘

  彼得·潘首先是活在儿童们的心里,也部分地残留在成人们的童年记忆里。作者在故事开始后不久就告诉我们:达林夫人在整理孩子们心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心里到处都涂满“彼得”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迹上不难感觉到这个彼得很有点儿淘气劲。

  小仙人

  美丽的小仙人。经常伴随着彼得·潘的丁零小铃儿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告诉我们:“仙女的寿命都是很短的。不过她们的身体很小,短短的生命在她们来说却感到很长很长。”这不是贝洛或格林童话中的传统的仙女形象,而是长得极其小巧的、充满世俗小女孩的孩子脾气的小精灵,说话有如叮叮咚咚的音乐,一刻也不停地满天乱飞。

  胡克

  胡克作为永无岛上的海盗头,是以面目可憎、残酷无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和彼得·潘及孩子们作对,对待孩子们和他的手下心狠手辣。但就是这样一个海盗头,却在举止上带着贵族气质,并且总是努力保持良好的风度。“无论他有多么堕落,总是热衷于良好的风度”,“他有时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一心想着保持良好的风度,这不是有失风度吗?”而这样的反省让他肝肠寸断。他的这一行为来自于学校的良好传统与曾经的童年时代。从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胡克的人生轨迹:小时候,他也曾是听话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他的鞋子、背心、领带和袜子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对扬帆远航充满了期待。但长大之后,由于受到野心的蛊惑,一步步地堕落成了海盗。在他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临近时,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要是胡克的野心小一点,就好了。”这是一个迷失的成人的真心忏悔。而他对良好风度的执着也告诉读者:他的内心深处还存留着童年的美好,而这份美好所散发的光亮能够给他黑暗的海盗生活带来一丝希望和幻想。努力保持良好的风度,这是唯一能够唤起他人性中残存的善良,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东西。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永无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境,彼得·潘会飞,而且永远长不大,还有小仙女叮叮铃,这些都体现着这部童话的幻想性。当然这部童话也有真实的人,比如说温迪和她弟弟们,而温迪们是被彼得·潘描述的永无岛吸引。而温迪是主动要求彼得·潘带他们进人永无岛的。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他们的窗前,说要教会他们飞翔,带他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温迪、约翰和米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跟着彼得·潘学会了飞,而且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水无岛。温迪有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在永无岛上经历各种冒险的同时渐渐明白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渐渐明白成长的意义。当然还有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虽然彼得最后没有长大,但是在经历了和温迪的种种冒险之后他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其实已经有所成长。

  但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彼得·潘》这部作品事实上是成人怀恋美好童年的一个神话。一方面,它用生动、明快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儿童世界,让人看到了处于人生源头的童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遗憾和无奈地暗示: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掉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性受到压抑和人性被扭曲的过程。而彼得·潘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这份童心让人们心旷神怡、遐思无限,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艺术特色

  《彼得·潘》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细想想却都有它的心理依据。成人在审美过程中,更侧重于这些意象的“意”,由此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儿童则专注于意象的“象”,他们用不到“意”的点拨和暗示,他们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奇妙形象是息息相通的。在审美中,儿童们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在性质上与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相似,在程度上则要强烈得多了。因为这部作品毕竟带有了更多的现代感。

  小孩子们的学飞。孩子很容易飞起来,只要彼得降临后,稍一指点就行了。他们先在家里团团转地学飞,不久就能飞出窗去,飞越大海和蓝天,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了。不仅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如此,据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温迪长大以后,温迪的女儿珍妮果然一遇到彼得·潘,很快就学会了飞翔。

  作品中大部分故事所发生的所在地——梦幻岛。这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

  作品影响: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 在英语大字典中,“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

  《彼得·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动画,电影等作品,较有名的有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编续集电影《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电影版《小飞侠彼得.潘》。

  英国政府为了纪念《彼得·潘》的出版,斥资三千万英镑,请三千名作家竞相续写,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麦考琳被选中写出了官方续集《重返梦幻岛》。

  《彼得·潘》还衍生了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这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外行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综合症: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丹·凯利也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 Wendy Dilemma),于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并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