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蛙》简介(优秀3篇)

时间:2011-08-05 09:35: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莫言小说《蛙》简介 篇一

莫言的小说《蛙》以一个普通的农村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腾蛙一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变革。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农村,主人公腾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和妻子、儿子一起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村庄里。腾蛙的儿子小蛙因为得了白血病,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这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小说中通过腾蛙一家人的遭遇,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生活水平低下,导致许多农民家庭在面临疾病和灾难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腾蛙一家人为了救治小蛙,不惜一切代价,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莫言通过《蛙》这部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农村画卷。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农村现实的真实揭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

莫言小说《蛙》简介 篇二

莫言的小说《蛙》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对家庭、命运、现实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为主线,通过主人公腾蛙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蛙》中,莫言通过对腾蛙一家人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落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主人公腾蛙是一个顽固的农民,他在面对儿子小蛙患病的困境时,表现出了坚强和顽强的一面。腾蛙为了救治儿子,不惜一切代价,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这种无奈和无力感让人深感震撼,引发了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思考。

莫言的《蛙》不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庭、命运、现实的思考之作。通过腾蛙一家人的遭遇,莫言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呼吁人们关注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关爱弱势群体,传递人间真情。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社会视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莫言小说《蛙》简介 篇三

  《蛙》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创作背景:

  《蛙》选择题材是乡村医生与计划生育,不是莫言特意要写这个敏感的题材,莫言是被姑姑接生到人间,所以莫言写小说,总想有一天要把姑姑写到小说里,而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必须涉及到。

  内容概述: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名誉院长。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莫言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点评鉴赏: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与莫言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4]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世人对莫言的作品且褒且贬,褒的多是其巧妙的构思,贬的是其语言不加节制。《蛙》则一反常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蛙》的写作匠心独运,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莫言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2013年《蛙》在德国出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书评说莫言的这本书“不仅改变了他的自我画像,也改变了人民对中国社会内部情况的认识。”

  德国《南德意志报》书评说《蛙》让读者震动,鉴于该作品所透出的强烈批判精神,西方读者会不理解作家何以被认为是位“体制内作家”。

  所获成就:

  《蛙》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注: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该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在2012年时,《蛙》甚至还未有英语版和瑞典语版。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既可以表彰一部作品,也可以表彰一个作家的终身成就。以以往的获奖情况来看,诺奖似乎越来越趋向于终身成就奖。2010年略萨,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2012年莫言,2013年门罗,都是表彰他们的终身成就,并非某一部作品。

莫言小说《蛙》简介(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