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县志散文【精彩3篇】

时间:2013-03-03 07:18: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同官县志散文 篇一

同官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走进同官县城,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同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有同官县的雏形。而在宋代,同官县更是成为了福建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县城中,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同官县城的城墙、城门、古井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同官县的历史沧桑,也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除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外,同官县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县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峦起伏,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尤其是县境内的茶园,被誉为“茶香之乡”,茶叶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每到春天,茶农们在茶园里采摘茶叶的景象十分壮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同官县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同官腔、民间艺术等。同官腔是一种地方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这座城市。而民间艺术则是同官县人民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戏曲等,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

总的来说,同官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同官县志散文 篇二

同官县,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地方。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到古老的历史文化,又能体验到现代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官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拥有着繁荣的现代经济。在县城中,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如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等。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为同官县增添了一份现代气息,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活力。

同官县还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不断地追求创新和进步,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比如,在县城中可以看到许多创新型企业,他们为同官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除了经济发展外,同官县还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在县城周边,有着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山、水、田园等,这些自然景观为同官县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同官县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为同官县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同官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有着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创新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同官县志散文 篇三

同官县志散文

  民国版本,由于我的曾祖父辈和文瑄参与编撰,于我则多了一层宗法文化意义上的牵挂。古雅的线装书,多年来伴我左右,有一种居有志书气自华的惬意,常翻开来任意读上一段,情趣盎然。在县志人物志学艺篇中,记载有“唐,流寓,杜甫,字子美,少陵人,遍游秦蜀,尝驰车鄜坊间,棲止县境数日,有‘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之句,留置署壁间”。

  这段简短的文字,在我心头萦绕多年,咀嚼不尽其中滋味。位居国际大都市巅峰状态的大唐帝都长安,在公元756年即唐天宝十五载,面临着致命的打击。这年春天,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即今天的蒲城县移家至白水县,投靠担任县尉的舅父崔顼。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即今天的富县羌村。前往鄜州途中,杜甫在同官县城驿站寄宿几日,留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墨宝,被置于县署墙壁上。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在困居长安时,杜甫写下了题为《月夜》的诗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挂念离乱中的妻子家小。半年后,杜甫写了《述怀》一诗:“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杜甫当年途经同官,推测时年四十四岁,面对设县三四百年的同官,古老的槐树已经盘根错节,树根暴出了地面。根出可见槐树的苍老,也可见县城的古老。同官,即今天的陕西铜川。公元357年,前秦符坚永兴元年设铜官护军,到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后因煤而兴,1958年改为铜川市。在诗人杜甫眼中,唐朝同官县衙的马很瘦,骨头高耸,可见县官是清廉的。马挨饿吃不饱,骨头高耸,主人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有怜之者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甘如此,物何以堪?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了“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却未注明作者何许人也,引起学者对其出处的疑问。引文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在杜甫诗卷诗集中,却未见收录此诗,让人疑惑。《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其言说方式是随事生说,其诗学主张是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其中考证了李白《戏杜甫》中“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主张言语的.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如“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的句子。并主张意新语工,如杜诗的一字不能移易。

  蹊跷的是“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诗句,在被编入《全唐文》时署名成了皮日休,收入其《题同官县壁》一文。也就是被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誉为唐末“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皮日休。《同官县志》记载:“皮日休,字绍义,襄阳人,尝鉴胜关记,宋正和(应为“唐中和”,笔者注)三年为刻碣于县署壁间,今嵌二堂东边墙内。稚川石洞,杜皮诗句,至今犹传诵矣。” 晚唐诗人、散文家皮日休,生于公元834年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到过同官县,有诗文题壁,比杜甫晚了127年。全唐文馆认为此诗是皮日休所作,其实应该是皮日休所引杜甫之作。全唐文馆不察,当代学者也一直把它当做皮文引用。县志中的“稚川石洞,杜皮诗句”,稚川指著述《抱朴子》的晋代隐逸葛洪,字稚川,葛真人洞,在县南二十里飞仙山上,名飞仙洞,即药王后洞,传为晋稚川洪仙迹。

  《四库全书》有一首宋代韩驹的诗:“县古槐根露,官清马骨高。里门喧诵读,村落罢追胥。”“出”与“露”一字之差,或韩驹引用杜甫,或后人将韩驹移花接木给杜甫,不得而知。有人甚至认为此诗作者是宋朝陈休,明清人将此文落款由原来的“政和三年休书”改为“中和三年日休书”,就把它变成皮日休作品了。这两句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众说纷纭,因为它是千古绝唱的好诗,破诗是没人抢署名权的。

  有《同官县志》记载为证,此著作权应属杜甫无疑。有人说有严粲《诗缉》的旁证,此二句当是杜甫的佚诗,我没能查阅到。也有“官清衙门瘦”的谚语俗语入书,与杜甫的诗意相近。天下事物有古有新,有清有浊,有贫有富,有正有邪。古代官员有千载流芳的清官如包青天、海青天,贪的官也有不少。清官不为私利,为百姓服务,不仅自己吃不肥,就连家人或者仆从也不会肥。所谓“爱民为国太清廉,马骨高耸入云天”。马瘦,人更瘦。马致远有“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让我联想到,人是自己要瘦的,要做清官,甘愿自己贫苦,不损百姓而肥一己之私。一匹马跟上清官挨饿,也有点委屈它了。

  联想到现在的公车,有的官员的作派最好是宝马坐起来爽,假若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大概是要受到冷落的。

同官县志散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