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散文【精选3篇】

时间:2011-07-04 03:35: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山东琴书散文 篇一

在山东省的乡村,有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叫做琴书。琴书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朗诵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琴师和书生搭配演出。琴师担任弹奏古琴的角色,而书生则负责朗诵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在山东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在山东地区已经有了琴师和书生的表演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琴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在乡村的庙会和节日里,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欣赏琴师和书生的表演,感受那种古老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琴师的琴艺精湛,能够将古琴的声音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之中。而书生的朗诵也是婉转动听,能够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琴师和书生配合默契,共同演绎一段经典的琴书剧目时,观众们往往会为之陶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

山东琴书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琴书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学风采,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山东琴书不仅仅是一种演出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保护的方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山东琴书 篇二

山东琴书,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源自于山东地区的民间文化。琴书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朗诵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琴师和书生搭配演出。琴师担任弹奏古琴的角色,而书生则负责朗诵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在山东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山东琴书。

在山东省的乡村,人们对琴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每逢重要的节日和庙会,都会有琴师和书生前来演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欣赏。琴师的琴艺精湛,能够将古琴的声音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之中。而书生的朗诵也是婉转动听,能够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琴师和书生配合默契,共同演绎一段经典的琴书剧目时,观众们往往会为之陶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

山东琴书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琴书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学风采,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山东琴书不仅仅是一种演出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保护的方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这种古老的艺机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山东琴书散文 篇三

山东琴书1000字散文

  诸城竹板快书是山东诸城一种特有的曲艺说唱形式。演员在演出时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两页小板,打起来节奏分明、清脆响亮、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分摇板、扣板、马蹄点等多种花样。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的乞讨者,手拿用牛骨头制作的“牛骨板”,一边敲打、一边用编好的顺口溜进门讨要。以后便又出现了打“呱哒板”(竹板)的乞讨者。到解放前“呱哒板”改为快板书。由两页“呱哒板”改为两页大板和五页小板。俗称“撒拉机子”、“莲花落子”。

  诸城竹板快书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东快书、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极力渲染。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以自创为主,也表演一些传统段子。

  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福建桐竹为上品。取其竹杆根部以上三、五节,劈开放油锅煮、榨数十分钟,捞出置阴凉处晾干。之后,根据尺寸割、磨、刮,最后钻眼,用线拴起,一副竹板便做成。

  诸城竹板快书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置根于诸城,面向全国,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这一支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2006年11月,该项目被推荐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诸城竹板快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京赶考的落第举子三十六人(一说十余人),由运河乘船自京师返乡,乘船遇雨,滞留在临清客店。出于落第的失意,旅途的不畅,世道的不公,激起了这帮士子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为出胸中恶气,众举子以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为题材,此一言彼一语的`编成了唱词,借“无稽小说”之谈,大肆嘲讽社会和政府,成《武松传》最初之脚本。在临清编的《武松传》,由作者之一的李长清记录并带回了茌平县南岗子王庄老家,李长清是傅汉章的表叔,李便把书传给了会唱山东大鼓的傅汉章。傅汉章潜心钻研,充实发展,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曲阜林门庙会正式演出,“唱武老二”(即山东快书)遂正式问世。

  诸城竹板快书产生不久,便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很快传遍全省全国。早在清朝末年,戚永立等名家就曾到上海、南京、苏杭等地演唱。解放前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在上海、南京一带演出因包“袱皮”薄、炸“包袱”多,所以又被称为“滑稽快书” ,1949年高元钧先生才把“唱武老二的”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在号称“武老二”阶段,主要在农村流传,属于农民艺术,格调粗犷、质朴,甚至有些粗俗,活动范围大致局限于鲁中一带,时间约在百年以上,后进入城市,向市民艺术发展,原有的粗犷质朴、泥土气息的格调,受到相应消削弱,沿着这样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高”、“杨”两个快书艺术流派。山东快书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在山东广大的农村大地上,活跃着一支山东快书延长队伍,他们仍保留着粗犷甚至粗野格调的演出,依然深得农民听众的喜爱。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创造竹板山东快书的“于派”创始人于传斌。

山东琴书散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