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游记散文(实用3篇)

时间:2017-04-06 05:11: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姑苏行》游记散文 篇一

初到姑苏,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踏上这片古城土地,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之地。姑苏,古称吴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清晨,我来到了苏州园林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园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一座座假山迎面而来,仿若置身仙境。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主人的用心和匠心。漫步其中,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幅传世之作中。

午后,我来到了苏州的另一处名胜——虎丘。虎丘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传说中曾经有一只白虎居住于此,因而得名。登上虎丘,俯瞰苏州城,一览众山小,心旷神怡。听着导游讲解着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我仿佛穿越时光,感受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和变迁。

傍晚时分,我来到了苏州的水乡之一——周庄。周庄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古老的建筑,曲曲弯弯的河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漫步在小桥流水间,看着晚霞映照在河面上,心中充满了宁静和感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我来到了苏州的另一处名胜——狮子林。狮子林是一座著名的园林,园内有一座狮子山,山上有一座狮子塔,因而得名。在夜晚的狮子林,灯火辉煌,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漫步在园内,聆听着夜晚的虫鸣声和流水声,心中充满了宁静和祥和。

姑苏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历史底蕴。这里的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姑苏,是一座值得深入探索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

《姑苏行》游记散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姑苏,古称吴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座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着独特的园林文化和水乡风情。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之地。

清晨,我来到了苏州的古典园林之一——留园。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内有着精美的建筑和精致的园林布局,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漫步在留园中,看着清晨的露珠滴落在花草间,心中充满了宁静和祥和。

中午时分,我来到了苏州的另一处名胜——金鸡湖。金鸡湖是苏州的一处天然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水天一色,美不胜收。在金鸡湖畔,我看着湖水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心旷神怡。远处的苏州城市风光也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傍晚时分,我来到了苏州的另一处名胜——木渎古镇。木渎古镇是苏州的一处古老镇区,古老的建筑,曲曲弯弯的小巷,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着古城的沧桑和变迁。在木渎古镇,我看着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感受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夜幕降临,我来到了苏州的水乡之一——同里古镇。同里古镇是苏州的一处古老水乡,古老的建筑,曲曲弯弯的河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在同里古镇,我看着灯火辉煌的古街巷,听着古老的民谣传唱,心中充满了宁静和感慨。

姑苏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历史底蕴。这里的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姑苏,是一座值得深入探索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

《姑苏行》游记散文 篇三

《姑苏行》游记散文

  近十年来,因工作关系常奔波于沪杭一带,虽置身于天堂之侧,但作为过客总是一次次穿梭在机场、酒店、写字楼的三点之间,始终难得放慢匆匆的脚步。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对游人接踵比肩的景区,向来兴趣不大。主观条件是思想问题,如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客观条件是既不多金又少闲。可对于领略陆文夫先生笔下的苏州风情倒也网开一面。我可不想,有一天老了,走不动了。还有某个曾梦中向往,却始终未能到达的远方。那样即便赵州和尚的禅语再有道理,也不免是人生一大憾事。

  说也惭愧,苏州我这还是第三次来,三十年前,初次来时只是走马观花逛了两天,带走的只有采芝斋的几盒点心,和虎丘模糊的印象。第二次是路过,仅在寒山寺做了短暂的逗留。这次能来也不易,苏州的朋友再三地邀请我说,您此时再不来苏州,那天平山经霜的枫叶等不及就要凋谢了。要不是他的殷勤安排,我真不知几时才得偷闲到此地来,为再游苏州我得感谢他。

  到苏州已是临近中午,在潘儒巷找到预先订好的客栈,先安顿下来,泡了个热水澡,刚洗去初冬的寒意。眼睛一睁,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先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所谓头汤面就是指面馆早上刚开门,用新换上的清水煮的第一批面条。 那一碗没有半点面腥的面才有嚼头,故而在许多老苏州人看来,放弃懒觉赶早吃碗头汤新鲜滋味的面条,也算是一种人生享受。愿望是美好的,但这时辰必竟是赶不着了。说起"朱鸿兴",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有80年历史了。最早的老板朱春鸿在1938年3月,开起了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馄店,取名朱鸿兴。聘用厨艺高手陆福生掌灶,供应焖肉面、爆鱼面、爆鳝面、蹄 面、冻鸡面和汤包、小笼等各式点心。陆文夫先生的名著《美食家》里的主人公平时吃面,就非朱鸿兴的面不吃,可见朱鸿兴在苏州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记忆中朱鸿兴只有都察院场附近的一家老店,临出门向客栈老板娘打听,方知穿过潘儒巷,不远的灵顿路口就有一家朱鸿兴的分店。

  只见苏式的门头上正悬着朱鸿兴的金字招牌,两侧分别挂着迟浩田将军手书的,"香飘吴越、老店新辉"八个大字。这其中还有个典故,随部队解放了苏州城。他进城第一次踏进面馆,就是到朱鸿兴吃了一碗焖肉面。时隔40多年,将军对这碗面的味道;对苏州的印象,在脑海中还未曾退去。1993年,他又重访朱鸿兴,欣然命笔为朱鸿兴题词:"香飘吴越,老店新辉"。

  店堂里的装饰,亦如其门匾古朴雅致,一眼望去通堂都显得那么整洁干净。错落摆放的十几张八仙桌上,近乎满座的客人,彰显着这家老字号火旺的人气。环视间恰好看到,靠窗位置的食客吃完起身。趁着跑堂拾掇碗筷,同行的好友赶紧先落座侯着。我则径自到柜上买票,墙上的牌子倒有二十几个花样,除了应季的苏面、浇头,还有馄饨和汤包。未及细细看清,我己决定要来一碗招牌的焖肉面,据说朱鸿兴的焖肉面在苏州城的面馆里特别突出,特选三精三肥的肋条肉来制作,烹调细致,经秘法腌制后,再以四个小时的文火煨烂至酥软脱骨。过桥上来时,需小心将焖肉挟至面汤里,其中的肥肉入汤即化,与本就已经味浓香醇的面汤融为一体,咸中带甜、甜中蕴鲜,想着就要流出口水….。"明儿个您赶早,今个焖肉卖完了"。虽说掌柜挂着满脸温暖的微笑,可他的话却把我吃面的热情浇得冰凉。问及面条种类,也仅单卖细面。只好退而求其次,恁其推荐点了两碗红汤面,外加响油鳝糊和蛋汁大排两个浇头。说实话如果仅此最初印象,我对朱鸿兴就难以恭维了。

  苏州面馆,一定要等客人买完票才把现压的面下锅,称为人等面。因为苏州人对面的软、硬各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所以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说话间,跑堂的大姐已将我们点的面和蛋汁大排浇头端了过来。青花瓷碗里一卷码得犹如观音发髻般,中间微微拱起的面条清清爽爽地盘在琥珀色近乎透亮的汤汁里,上面点缀着少许翠绿的蒜末。旁边雪白的`瓷盘上衬着一片炸得金黄酥香的大排。这面、汤、浇头当然还有碗碟的组合,宛如温柔婉约、白净可人之吴地美女,相互映衬,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哪一环有明显的短板,那都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但满口脏话,让人心生难过。

  林语堂说过这样的话:"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郑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哪怕面对的仅仅是一碗心仪的汤面,我还是恭敬地先用茶净了下口,当第一勺汤滑入口中,我和同伴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这汤的鲜甜中混合着青蒜的清香,巧妙地刺激着味蕾。再来上一口略微硬韧的细面,顿时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那酥黄的大排不但细,还蕴含着淡淡的桔橙果香,令舌尖美得忍不住地发出叹息。接下来的响油鳝糊就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啥惊喜可言。福州人本好甜口,但这道堂炒甜味显然重了。其实苏州面馆对现炒的浇头,客人是有权提出要求的,如鳝糊要少放糖,多加姜蒜等。只是我原想尝试下他家的地道风味,便不再提什么了。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这碗面有让我失望。相比之下上海吃的大排面实在是味同嚼蜡,聊以充饥罢了。

  这碗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的汤面,难道不就是苏州人精致内敛、不事张扬性格的缩影吗。我相信在这座古城涌动人潮的深处,市井街巷的腠理,一定还留存着更多等待寻访的姑苏味道。饮食男女的我看来是抵御不了这味觉的诱惑,那么还是遵循苏州文化的记忆,慢慢地一路追觅吧。

《姑苏行》游记散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