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吴鲁的散文(推荐3篇)

时间:2018-03-09 01:29: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传承吴鲁的散文 篇一

吴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吴鲁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展现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如何传承吴鲁的散文,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的思考。

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首先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吴鲁的散文作品往往以平淡的生活为题材,但却能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他深入生活,用心感受,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因此,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其次,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需要注重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吴鲁的作品不仅仅是描写生活,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要注重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用文字去揭示人心的奥秘,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吴鲁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更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透过文字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传承吴鲁的散文,不仅是对这位杰出作家的致敬,更是对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用心感受生活、注重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吴鲁的散文,将他那种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感受文学的魅力。

传承吴鲁的散文 篇二

吴鲁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他的文字流畅优美,思想深刻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如何传承吴鲁的散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学课题。

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首先需要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吴鲁的作品往往以平淡的生活为题材,但却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和深刻。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文字将这些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需要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文字展现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其次,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吴鲁的文字流畅优美,思想深刻细腻,他善于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要传承吴鲁的散文,需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吴鲁的作品不拘泥于形式,他善于探索和创新,不断追求文学的完美和卓越。要传承吴鲁的散文,我们也需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大胆尝试新颖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活力和创意。

传承吴鲁的散文,是对这位杰出作家的致敬,更是对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吴鲁的散文,将他那种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传承吴鲁的散文 篇三

传承吴鲁的散文

  朴素的红砖红瓦,淡淡的燕尾脊,檐角勾勒起的弧度也是一如毗邻的古厝,一块漆金匾额“状元第”则是格外突出,而那古厝古朴沧桑独特的气韵被那滴滴冷雨下不绝的人群渲染……

  独自一人默默地彳亍在这东南泉州晚秋清冷的雨中,青石板小巷的尽头,那朦胧雨雾里的吴鲁故居显得飘忽起来,喧闹的人群也仿佛飘离起来,而情思则更是飘飞起来。

  一、你从哀诗中走来,带着百年芬芳

  飘飘渺渺中传来几许哀诗,“堪称庚子信史”的曲有着时高时低的调子,聆听之,让人不禁震撼。“甘军劲旅三十营,貔貅列队鸣饶鐃钲。……前锋歼尽尸隐人,后队狂奔如飞鹘……街谈巷议多咨嗟,黟颐沈沈饰聋聩。”对于义和团的`英勇行为,他则是以实写诗,震撼的笔调,描摹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浩荡场面。

  “红灯照,闪烁空中一星曜。腾云驾雾高复低,睁睁万目齐瞻眺……”哀婉低诉着义和团女战士们的英勇,巾帼不让须眉。《红灯照》一诗中的浓墨重彩,可想而知当时的吴鲁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骄傲!

  那曲哀诗忽然拉高了几个调子,隐约藏着无限的悲愤与无奈,“‘强胡十国联军来,阵云黑压黄金台。巨炮连环竞攻击,十丈坚城一劈开’‘日酋八宫遍搜求’‘搜仓掘窖倾盎缶’‘富室寒门一扫空’‘内府御书,被洋兵掠出,堆在街衢售卖’‘洋兵劫掠貂褂,挂在壁间售卖’‘节钺重臣皆缩手,何人洗甲挽天河?’‘争传献策和戎魏,无复捐躯骂贼颜’……”

  蓦地发现,这曲哀诗的调子愈发高昂下去。“‘节钺重臣皆缩手,何人洗甲挽天河?’‘争传献策和戎魏,无复捐躯骂贼颜’‘政府袒护,变乱黑白,大局安得不坏?可叹!可叹!’……”国人都如此,政府都如此何论洋人?

  恍然,雨中的哀诗渐渐落了下去,百年来的愁肠似乎都被这《百哀诗》一一激发,脑海空空只剩下那文学前辈的点评:

  “《百哀诗》以其翔实的、形象的史料,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精神穿透力,成为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部诗史,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内忧外患的清末,《百哀诗》确实是一剂唤起人心、醒世救国之良药。”

  二、独与孤松争晚节,盘根长耐雪霜寒

  今日立在这里,在这古朴的大厝里,嗅见墨香,缭绕燕尾脊。忆昔,勃发的毓秀仿似凝聚于笔尖,稳健下笔隽逸的笔走游龙,在白净的宣纸书下的大字“清静”。如今这厮景象,真的恰似遇见一个清瘦老头,执墨梅松间,清冷端正的傲然令多少人折服。

  达官显贵前来,不过为了光耀门楣,或求得心中挚爱的墨宝;士子骚客穷儒前来,不过为了一睹那清隽风采,或一学那笔尖绝代风华的精髓;平民百姓前来,不过为了生计,求得那一城纸贵的墨宝……

  开创“吴体”,大体字正笔方,圆润饱满,用笔果敢,粗细大小变化奇出,结体险峻。

  “独与孤松争晚节,盘根长耐雪霜寒”。如此墨宝,如此精神,怎能不被人称道呢?如此吴鲁,不正似那梅花,傲然挺立只与孤松作伴吗?

  时至今日,吴鲁的墨宝依旧惹人喜爱,尤其近些年吴鲁的墨宝价值更是在逐年递增。当然,增的价值恐怕不只是因为他的墨宝本身价值,应该还有他的为人,他的品行!

  狂书的爱国豪情,狂书的个人艺术,狂书的教育理想!

  三、“六掌文衡”,为国选材

  熙攘跟着人群,走过那长长的脚踏石,看见了朱漆金字匾额,大书“状元”“学政”。恍惚间,听见若即若离,不知是谁之言。

  “吴鲁高中状元后的二十年间,奉派三任学政,三任主考,为国朝衡文取士,革除科场积弊,建树良多,故有‘六掌文衡’之誉。学政废除后,又奉派赴日考察学制,并出任吉林省第一任提学使,在东北大举兴学,推行新学制,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广受八郡绅民称道,最后在学部任职三年至终老,是有清同光时代一位学务名臣。”

  “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统归督抚经理,方能确著成效。他督学吉林时,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吴鲁因兴学育才卓著成效,而诰封为资政大夫。吴鲁关心国家命运。”

  “5千金,又5千金,仅有1.6千金又捐出了。一座座书院,一汪汪知识海洋……”

  是什么拉近了遥远的距离?沧桑古厝依然屹立在这秋雨之中,风声呼啸。抚今忆昔,思绪翩跹,仿佛人已去了德教碑,似有那谆谆话语在耳边回响,而石碑仍散发明亮精神。

  雨还未停,雾也还是朦胧的氤氲着,我默默地踏着沉重的步子,不再彳亍,我在向前,向前。

  我仿佛穿越了许多历史,许多文化也在我的身后;我好似站在时代的前沿,许多古城的内涵,被我在心中默默高歌;我像是在实行着什么使命,寂寂以微薄之力传承着什么……——后记

  完稿于2014.3.1泉州晋江

  题外话:谨以此文祭奠吴鲁,他并未有多少人熟知,也以此文如题所说传承。一年多时间才将之写完,其间辛酸不知何感……其中“引号”内多为他人之言。

传承吴鲁的散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