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散文【精简3篇】

时间:2014-06-01 06:38: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华阴老腔散文 篇一

在陕北的华阴市,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华阴老腔。华阴老腔是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它源自于陕北地区的民间歌谣,经过多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一位领唱者和一群和声者组成的。领唱者用悠扬的嗓音唱出歌词,而和声者则在旁边和唱,形成一种悠扬动听的和谐。华阴老腔的曲调优美动人,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叙述民间故事的,也有表达人们生活情感的,更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这种歌唱形式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更能够传递出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华阴老腔的表演场所多为乡村农家小院或村头广场。在黄昏时分,一群老者围坐在火堆旁,悠然地唱起华阴老腔,歌声回荡在夜空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时光之中。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更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华阴老腔作为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淡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华阴老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陕北地区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华阴老腔散文 篇二

华阴老腔,是一种源自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华阴老腔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叙述民间故事的,也有表达人们生活情感的,更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在陕北地区,华阴老腔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着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

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合唱,有的是对唱,每种表演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情。无论是在乡村小院还是在城市广场,只要响起华阴老腔的歌声,都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华阴老腔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是陕北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淡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华阴老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陕北地区的独特魅力和魅力。愿华阴老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传承下去,永远流传。

华阴老腔散文 篇三

华阴老腔散文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我第一次听到华阴老腔是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的,被城市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当时在西安人民剧院,这老腔老调场面小却气势大,台子的背景是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一人唱起,满台吼叫,大家全都投入进去,摇头晃脑,汗流满面,眼光凛凛,气势汹汹。

  主唱的演员“白毛”王振中和张喜民及其他演奏人员全是来自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他们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乐器,其中那条大约四尺多长的木板凳尤为惹眼。

  第一处戏是《将令一声镇山川》,“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在一阵紧锣密鼓的敲击之后,只听一嗓吼出,帮腔顿起,顿时蹄踏踏烟尘弥漫,恍惚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刹那间,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听到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和烟飞火腾的人喊马嘶,气势磅礴,激动人心。忽而唱者情绪愈发紧张激烈,豪迈奔放,那位主持板凳的艺人迅即抄起板凳,随着关键节拍用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那令人惊诧的响声不谛于惊雷的轰鸣,紧接着是全体演奏人员齐声吼叫,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土得掉渣却震撼人心,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再下来是《一颗明珠卧沧海》,说尽英雄落魄,明珠暗投之落寞情绪:“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高桌子低板凳》里的唱词简洁而厚重,富有生活的苍凉和哲理意味: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包张……男人下了地,女人生了产。

  最后上台的是一耄耋老翁,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岛……”吱吱呀呀,几句唱辞竟然简洁而意味深长。

  老腔发源传唱于华阴东10公里处双泉村。山北曰阴,华阴西岳华山得名。此处曾是西汉京师粮仓之地。

  细细考究,漕运和源远流长的老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双泉村东北七八公里处,是渭、洛、黄河交汇的三河口,西汉年间,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船工众多。因是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当年船夫与纤夫叩舷而歌,由一人喊号众人帮腔满河吼的号子渐变为说唱表演;以篙击船,则演变成后来的以惊木击板,天长日久,老腔就从这些艰难上行的船上开始回荡起来,码头的水运生活和当地文化习俗的交汇融合,形成了慷慨激昂的老腔。到了唐宋时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板腔体戏曲剧种。

  于明、清两代曾经辉煌过的老腔,当时华阴境内有10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建国后,因为诸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改革开放后,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致每况愈下,濒临危亡。让老腔这株铁树开花的,一是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剧中引入了老腔的演唱;二是话剧《白鹿原》中老腔的演唱片断,让观众对老腔有了面对面的了解。07年5月,华阴老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年华阴老腔艺术团将赴香港演出。老腔,一个原来并不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正在打破过去闭关自守的格局,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进入更多人群的视野……

  老腔的传承,有着明显的家族性,起初是以世袭的方式传承在泉店的张家,主要用于家庭自娱,其后进入民俗活动,社会功能也日趋强化,形成了职业性的戏班,老腔班社多以箱主堂号命名,如永盛班,也有以说戏者自行命名,如全生班等。老腔的剧本从不外传,因而形成了它演绎的封闭性,但在1928年,老腔唱本发生被盗案后,陆续出现了异姓门派,同时随着张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风格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粗犷大气的风格依旧没变。

  演职人员一般五人,有说戏的,也叫“前手”或“叮本”的,相当于现代乐队里的主唱;“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皮影,时而还要给“说戏”的配搭一些夹白,简单的对白和助威的呐喊声;帮档,也叫“坐档”“贴档”或“择签子的”,根据剧情需要,提前把将要上场的人物和场景摆放好,另外还要协助签手绕朵子等,此外,还要操持老腔戏的特殊打击乐器———惊木的拍击;后槽,也叫“打后台”,操作大勾锣、马锣、大铙钹、梆子、碗碗(即铜铃),呐喊助威也是分内工作之一;胡胡,俗称“拉板胡的”,演奏唱腔伴奏和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板胡,另外还有小铙钹和喇叭、呐喊助威的帮腔。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来自于生活最本源之真性情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淳厚和豪迈,其演唱具有直起直落、宽音大嗓的特点,被一些年轻人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乐”。

  在五个人的吹拉弹唱摆弄当中,三国、封神戏、唐宋戏等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一个个跳跃在五尺白布之上。

  华阴老腔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可以想象出,当年汉帝国的子民,独尊儒术,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吼老腔自娱,煊赫第一帝国的荣耀和自信。

  而如今,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关中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物事由于各种原因正在萎缩,甚至尴尬地找不到传人……

华阴老腔散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