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德上寨散文【精简3篇】

时间:2019-02-02 03:23: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朗德上寨散文 篇一

朗德上寨,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原始风情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般的美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走进朗德上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村落,古老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走在村中小巷,时不时会遇到一些身穿传统服饰的妇女,她们脸上洋溢着纯朴的笑容,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在朗德上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村中的彝族人民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民俗,他们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每逢节日便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而寨子里的彝族手工艺品也是别具特色,精美的刺绣、编织工艺,展现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除了文化之美,朗德上寨还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寨子周围群山环绕,山上被茂密的树林覆盖,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流淌。登上寨子周边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寨子的美景,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朗德上寨是一个让人心灵宁静的地方,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走在寨子里,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让人可以放慢脚步,静心感受这份宁静和祥和。

朗德上寨散文 篇二

朗德上寨,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彝族勇士们的据点,他们在这里与敌人搏斗,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据说在寨子的某个角落还保存着当年战斗的遗迹,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悲壮。

朗德上寨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寨子里的孩子们天真可爱,他们奔跑在村中的小路上,笑声传遍整个寨子。村中的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交流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而年轻人们则在劳作之余,传承着祖辈的手艺,让这份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朗德上寨的夜晚也是别具一格。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寨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在这里,人们聚在一起,围坐在火堆旁,唱歌跳舞,共同庆祝生活,感受彼此间的情谊。

朗德上寨,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走在寨子里,可以看到那些劳作的身影,听到那些欢笑的声音,让人感受到这份纯朴和真挚。

朗德上寨,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风景优美,文化丰富,人情淳厚,让人不由得为之倾心。希望朗德上寨能够一直保持这份原始的美好,让更多的人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朗德上寨散文 篇三

朗德上寨散文

  到达的时候已经入夜。

  盛夏,四周漆黑的群山,比墨还黑的乌云,宽阔的河流,唯一一条进出寨子的公路——以关节的隐隐作痛为引线,脑海深处泥石流事件翻滚而出,我瞬间做出两个决定:一是记住了唯一一块宽阔地;二是询问了接访者这所寨子的历史。回曰明末建设,数百年了。能够经受历史洗淘的必是精品,想至此,心中不安稍稍平息。

  朗德上寨,是此次行程中的计划外产物,因了千古苗寨的游人如织;因了2008年亚运会的火炬传递。

  入住是在晚上,入景则从早上开始。

  我们居住在寨子中心,出门就是早晚人潮不息的芦笙场。早早的,潜藏某个角落的,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老民族的神秘向往悄然苏醒过来。起床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山。

  “先上山吧。”昨天,迎接我们的是位小伙,早上打招呼的是位热情的姑娘,笑脸如同墙上悬挂展示着的苗族服饰一样灿烂。“看见那条公路没?以此为界,只要不到对面去就不用买票,若穿过马路再回山寨就要补票的。”这位漂亮的苗族姑娘就像吊脚楼屋檐下悬挂着的灯笼一样淳朴。

  “谢谢!”我们大笑着穿过芦笙场和窄巷,向山上走去。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儿时这欢快的韵律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苗族的种子,直到今天,开花结果,心中雀跃不止。不愿放过身边的一草一木,希望能嗅到渴望已久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气息。

  鹅卵石以天圆地方的形式模仿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铺就出可容纳百人的芦笙场,辐射出十二道光芒,两端镶嵌出两匹飞腾的骏马。吊脚楼以此为中心,就坡顺势辐射而建,坚实耐腐的长短柱支架代替屋基,大部分修建为二层或三层。下层大多堆放杂物,面向广场的已经开发成商铺;二楼为居室,曲栏回廊一应俱全,可凭栏远望;三楼为粮仓。整个木制,不使用一枚钉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精准吻合,通过一定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不得不说,吊脚楼作为中国的瑰宝更是智慧文明、古老艺术之存在。更为有心的是,有几家的木梯使用的是原粗木,保持天然的浑圆、弯曲。仔细抚摸它的光滑,斟酌着端口精致的纹理,希望合影能烙进彼此的记忆。

  苗族人民是勤劳的,单从薄雾晨曦中传来的吱吱呀呀纺车的声音就能感知。顺着声音前往,突然,一个挽着小簪,身着青灰大襟布衣的老太太从二楼探出脑袋,操着不太规范的普通话对我们说:“喜欢,上来看看。”好奇心促使我前往,楼梯在外面的拐角,每一步踩踏都会回应“吱吱呦呦”,仿佛在告知我吊脚楼经历风吹雨打的久远历程。进入室内,各类银质头饰、苗族服装……应有尽有。只是灯光灰暗,让我这个深谙金庸小说里的.“苗族情结”、略带邪性之人瞬间转移眼光,掠过各类服饰,停留在特色小瓶子、小罐子上面,望眼欲穿里面藏着的各种“蛊”的秘密。越想越恐怖,匆忙和老人告别,来到室外的大庭广众之下,深吸一口气,继而为自己的幼稚嗤之以鼻。

  苗族是中国第四大人口民族,经过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图腾的来源也呈现多元。走过几条街巷,没有发现龙的图腾,却频频发现牛的印记:池中的大铁牛雕塑、悬挂门口的牛头、牛角杯、牛角号……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拾级而上。到山顶再次俯瞰,青山树林茂盛,小河山下蜿蜒,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在山脚彼此依偎,炊烟袅袅……郎德上寨明朝兴建,还保留着原始净土的淳朴,空气中全是自然的味道。

  苗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拦路酒歌、盛装苗舞、芦笙舞表演。为了赶上饕餮盛宴,八点我们准时等在了寨门口。全村老少盛装出行,女子服饰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考究,令人眼花缭乱。男子着对襟或斜襟齐膝长衣,下着宽边大裤,腰束丝带,以青黑帕缠头,顶部有发露出,十分朴实。老人身上,历史长河的色彩斑斓随着额头的皱纹、佝偻的躯体流淌;孩童身上,闪烁着能歌善舞的可爱的民族基因。

  年轻的姑娘在村口摆上十二道酒。用牛角酒杯盛放,男人们吹出长短不同的笙乐欢迎每一位客人的到来。如果只想轻酌,就把手放在身后,只用嘴巴靠近酒杯;如果想一饮而尽,那就举起酒杯。切勿轻视这一饮而尽,因为最后一杯的巨大非常人想象。

  唱完、喝完,继而转战芦笙场,盛装苗舞。短上衣、百褶裙,轻舞如蝶,雀跃如小鸟。让人震撼的是那位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吹奏的芦笙比人高,比碗粗。曲未始,便惊艳了世界。

  不管来时的道路怎样的回环,该走的一定是要走的。漂亮的女主人用力地挥着手,满眼对山东人饭量的诧异转化成无限涟漪的清澈的笑意。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杂乱的市场,

  没有众多的居民。

  只有一片落叶,

  只有一簇花丛,

  还偷偷掩藏着,

  儿时的深情。

  走出寨子,回首遥望,心中闪过顾城的这首诗。

朗德上寨散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