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经典3篇)

时间:2013-07-03 07:32: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 篇一

在刘裕北伐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却功败垂成。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刘裕未能有效地处理与后方的关系,导致了北伐计划的失败。

首先,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后方支持。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刘裕的北伐行动需要后方的支持和配合,包括提供充足的军粮、军械等。然而,由于刘裕过于专注于军事行动,而忽视了与后方的沟通和协调,导致了后方的支持不足,影响了北伐的进程。

其次,刘裕在北伐中未能有效地处理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北伐行动需要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刘裕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往往对当地民众采取掠夺、杀戮等手段,导致了当地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这种与当地民众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刘裕的军心,也使得北伐的计划受到了干扰,最终功败垂成。

最后,刘裕在北伐中未能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方力量。北伐的成功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包括军队、官员、地方势力等,形成统一的战略合力。然而,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导致了各方的力量无法有效地发挥,最终影响了北伐的成败。

综上所述,刘裕北伐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地处理与后方、当地民众和各方力量的关系。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从刘裕北伐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统一的战略合力,以应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 篇二

刘裕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却功败垂成。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所犯的一些战略错误。

首先,刘裕在北伐中未能有效地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北伐是一场复杂的军事行动,需要综合考虑敌情、地形、气候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然而,刘裕在北伐中过于急功近利,缺乏深思熟虑,导致了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最终影响了北伐的进程。

其次,刘裕在北伐中未能有效地应对敌人的反击和变化。在军事行动中,敌人的反击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应对。然而,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应对敌人的反击和变化,导致了战局的扭转,最终功败垂成。

最后,刘裕在北伐中未能有效地保持军心和士气。军心和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维护。然而,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未能有效地保持军心和士气,导致了部队的松懈和溃败,最终影响了北伐的成功。

综上所述,刘裕北伐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应对敌人的反击和变化、以及保持军心和士气。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应该吸取刘裕北伐的失败经验教训,加强战略规划、灵活应对、维护军心,以提高军事行动的成功率和效果。

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 篇三

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

  自东晋南渡以来,祖逖、桓温曾先后北伐,皆无功而返。只有刘裕北伐相继灭南燕、后秦,功业可谓大焉。后世史学家评价刘裕北伐时,基本认为刘裕志在“南归代晋”,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笔者在此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刘裕首先是一个军事家,然后才是政治家、皇帝,靠军功起家。众所周知,两晋是在大士族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刘裕恰恰是个“寒族出身”的类型(即下层平民),即便是权倾朝野,也有许多大士族不服,特别是在刘裕留在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总理朝政的刘穆之去世,更是使这种情况有随时爆发的可能。

  熊铁基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帝王百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对刘裕的评价是“起于巷陌,以小坐大”,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

  据熊铁基先生在《中国帝王百传》中考证记载,刘裕灭后秦后,所构想的作战计划是“先扫平陇右,解除后顾之忧(即灭割据今陕西西部、甘肃和青海及新疆的南凉、北凉和匈奴赫连族的夏国政权);然后挥师并冀,荡平北魏,如此则天下可定”。就当时的形式而言,这一计划无疑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战略构想,作为当时北方大国的后秦已灭,使刘裕掌握了关中这个前进基地和大粮仓;同时,在北伐后秦的过程中与北魏产生的`局部军事冲突并大获全胜,已经在北魏朝廷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如果不是刘穆之的去世,当时北方分裂,晋军强盛,刘裕一统天下已是指日可待(若真如此,其文治武功将与秦始皇扫平六合、汉高祖开汉400年一样在中华历史上交相辉映)。后刘裕南归江佐,次年关中即易手于赫连夏,不能不让人扼腕惋惜。

  因此,并非刘裕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而是刘裕缺乏必要的“天时”而已。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说说刘裕北伐为何功败垂成(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