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历的短故事(推荐3篇)

时间:2013-05-09 06:20: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来历的短故事 篇一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无儿无女,只有一只忠实的老狗陪伴在身边。夫妇俩勤劳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年,村庄遭受了灾害,田地被水淹,房屋倒塌,村民们生活无着。这对老夫妇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们仍然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清明节那天,老夫妇早早起床,整理好祭祀用品,来到墓地前祭拜祖先。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夫妇俩被困在了墓地里。老狗看到主人陷入危险,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它拼尽全力,找到了村民们,带领他们前来营救老夫妇。最终,老夫妇被救出来,全村人都感叹这只老狗的忠诚和勇敢。

从那天起,村民们将清明节定为感恩节,纪念老夫妇和老狗的伟大精神。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活动,表达对老夫妇和老狗的感激之情,也会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日子。

清明节来历的短故事 篇二

在一个遥远的古代国度里,有一位仁慈的皇帝。他一向心系百姓,时刻关注子民的疾苦。然而,国家连年遭受干旱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无力种田,饥荒蔓延。

清明节那天,皇帝登上高台,仰望苍穹,祈祷雨水能及时降临,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一位老者匆匆走上高台,手持着一本古籍,对皇帝说:“陛下,这本书记载着一种祭祀仪式,可以祈福风调雨顺,希望您能试一试。”皇帝深信不疑,便按照古籍上的指引,组织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进行到最后一刻,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终于下起了滂沱大雨。雨水滋润了干旱的土地,挽救了百姓们的生计。皇帝感慨万分,决定将清明节定为祭祀祖先、感恩天地的日子,以此纪念这场神奇的雨水祈福仪式。

自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皇帝都会亲自率领百姓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他也颁布法令,规定百姓们在清明节这天要祭祀祖先、感恩天地、互相帮助,传承着那场神奇的雨水祈福仪式的精神。清明节成为了一个团结互助、感恩祖先的节日,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清明节来历的短故事 篇三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延伸阅读: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来历的短故事(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