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油坊散文【优秀3篇】

时间:2012-04-02 05:18: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故乡的老油坊散文 篇一

小时候,每到农历三月,故乡的老油坊就开始忙碌起来。沿着青石小巷,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那是炒菜的香气和煎糕的味道交织在一起。老油坊是我故乡的一道风景线,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部分。

老油坊坐落在一片翠绿的竹林旁,四周被一圈青瓦围墙包围着,门口挂着一串风铃,随风轻轻摇曳。走进油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巨大的石磨,上面插着青色的大木杆,周围堆放着一袋袋金黄的油菜籽。工人们手持铁锹,满头大汗地将油菜籽倒入石磨中,然后推动木杆,转动石磨。油菜籽在石磨中被磨成油,一股浓烈的香气随之飘散开来。

在油坊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负责磨油,有的负责炒菜,有的负责包糕。我最喜欢的是煎糕的环节,每逢糕煎出来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锅边,看着金黄色的糕在锅里翻滚,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煎糕是故乡的一道传统小吃,每逢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煎糕,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老油坊是故乡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当我走进油坊,闻着油菜籽的香气,看着煎糕的金黄色,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无忧无虑,充满温馨和希望的年代。故乡的老油坊,是我心中永远的记忆,也是我永远的依恋。

故乡的老油坊散文 篇二

散步在故乡的老油坊旁,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回忆起童年时光里那些温馨的记忆。

老油坊是故乡的一处历史遗迹,它建于清朝时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每当春天来临,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老油坊就开始忙碌起来,磨油、炒菜、包糕,一派繁忙的景象。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油坊,都会看到一群工人忙碌地操作着石磨,满脸油污,但却满怀快乐地笑着交谈。他们用双手创造着美味,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

故乡的老油坊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煎糕和炸油条,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每当节假日,家家户户都会来油坊里制作煎糕,亲手炸油条,团聚其乐融融。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传承了乡土文化,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故乡的老油坊,是我心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它承载着我对家乡的眷恋和依恋。每当我走进油坊,闻着油菜籽的香气,看着煎糕的金黄色,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充满温馨和希望的年代。故乡的老油坊,是我心灵的归宿,也是我永远的牵挂。

故乡的老油坊散文 篇三

故乡的老油坊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的老油坊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周末回到家还没有落座,正在煮晚饭的妻子炒菜时发现油壶是空的,便拿着油壶塞到我手里,你到小垭口的油坊去打一壶菜油回来,那里的菜油比较纯。

  我领受了任务,带着四岁多的外孙来到了小垭口油坊门市。门面不大,门口却等着几个拿着油壶打油的人,一位穿着花格子衣服的中年妇女挽着袖子,正麻利地从铁桶里舀出黄亮黄亮的菜油往油壶里倒。我守着先来后到的规矩,牵着外孙立在后边等候老板打油的忙碌,一边呼吸着从空气中弥漫出来的浓浓菜油清香,一边环顾着油坊里的设施设备。只见油坊门市里有几只装满菜油的铁桶,里面靠墙的榨油机是电动力的,构造极其简单,一个漏斗和曲轴构成,没有我小时候老家的油机设备那么魁梧。

  三十多年前,我老家的油坊稀少,只有街上的下场和上场两家老式榨油坊,房屋是青瓦和土木构成,里面的榨油设备全是用合抱粗的古树和铁环一样的圆铁圈捆住两边的古木构成,活脱脱像个庞然大物,没有现在的榨油机小巧用起方便,榨油时全靠劳力壮的汉子拉动吊着的撞杆猛力向坚硬的木制插销,来通过撞击挤压将桐子或菜籽的油挤出来,滴入油槽流入油桶。特别是冬天,榨油的叔叔和伯伯穿着一件油亮亮的脏衣服不觉寒冷,使劲吼着“黑呀”的号子,与撞击木插销的闷响混合着传向很远,这时候,附近村庄的村民就知道油坊开始榨油作业了……

  “喂,油打好了,20斤,180块钱。”听到老板娘的叫声,我猛然回过神来,迅速拿出钱包付了账,提着油牵着外孙往家走。

  吃过晚饭,岳父和妻子在客厅里看着电视。外孙缠着我打开室内的电脑看小猪佩奇动画片。看了一会,我逗她电脑要休息,乖儿童要听话睡觉。还好,外孙信以为真,赶忙脱衣服睡觉。我躺在外孙旁边,摸着外孙的背,不一会她就睡着了。我赶紧坐在电脑前,思绪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七十年代,数九寒冬的季节是我们乡下人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一年的收成都装进了粮仓,准备着过年的柴火,做着一些耍耍活路。但在这个时节里,最忙碌的,便是那老油坊里的榨油人了。

  记忆中,我所居住的村子附近没有油坊,加之那时少有的两家油坊都是在街上,而且在冬季里才开始启用榨油机。只要村民们听到了榨油机的吼声,一传十,十传百,每家每户把打扫干净的菜籽从粮仓里装进口袋,或用气滚车或挑着来到油坊,带着油桶,以三斤菜籽换一斤油,补上每斤一角钱的加工费,下一年的吃油就挑着回家了。

  那些年的冬季的一个早晨,父亲天亮就挑着七八十斤菜籽,我跟在屁股后面,一起来到油坊。我很好奇,看见叔叔伯伯们把菜籽倒进一口大铁锅里像母亲炒葵花一样翻动,两个大木桩的肚子里还能够把菜籽榨出油。还有那些叔叔拉着一个长长的吊在空中的木棒,往大木桩的'肚子撞去,把我耳朵震得嗡嗡叫,吓得我跑出了油坊外,不敢进去。直到父亲调换好菜油走出榨油坊,我才屁颠屁颠跟着往回走。

  十一二岁,我开始在街上的镇中学读初中,每天行走街上见的世面多了,也就像个男子汉,对榨油的撞击声不惧怕了。每年跟着父亲去换油时,还带着好奇的心探询,看着叔叔用大铁锹在锅里不断翻炒菜籽,我还帮着叔叔添柴烧火,一边刨根究底问这问那。那烟雾缭绕中,炒菜籽的叔叔像个巨人在挥动着铁锹,脸上挂满着密密麻麻的汗珠。

  随着锅里菜籽的水分不断减少,发烫的菜籽飘出一股诱人的香味。究竟要炒到什么程度,完全要靠叔叔伯伯的经验掌握。据叔叔伯伯告诉我,菜籽炒嫩了出油低还不香,炒老了油还会发苦。炒好的菜籽撮出锅后,又放进石槽里,让一头大水牛拉着一个圆形的石磙碾压,压碎后的菜籽就可以放到榨油机里进行压榨。

  那时,老式的油榨机由铸铁和圆木做成的门字架,架子中间的下面有三米左右长的凹型木槽,一头高一头低。叔叔在铁环一样的铁圈里垫上干净的稻草,然后装上炒熟碾压后的菜籽油面,形成一个个圆形的铁饼,再将铁饼一个一个紧挨着放到凹型槽中,放完最后一个后,顶上一个圆形的厚实圆形盖子,在盖子的旁边放上尺许的木楔子,逐渐逐渐不断加压。随着叔叔推动撞杆的一声吆喝,空隙处又多加了一个木楔子,挤紧的铁饼就开始冒出油来,油就顺着沟槽流到下面接油的桶里。榨油的叔叔伯伯一般身体都很壮实,个个胳膊小腿一般粗,干起活来丝毫不费力气。等到木楔子实在加不进了,油也就榨净了最后一滴,就逐渐松开木楔子,从凹槽里面取出成型的菜籽饼,重新装上新的铁饼油面压榨,周而复始。

  那时候,油坊是冬季乡村最热闹的地方,除了去调换菜油的,一些附近的老人都喜欢往油坊跑。老人们一是图个暖和,二是还可以在里面抽烟喝茶聊闲天。叔叔伯伯们的一日三餐都在油坊里解决,由一个会煮饭的伯伯当厨师,每人从家里带来大米、洋芋、红豆、蔬菜、腊肉等,油就是现榨的菜油,从桶里需要多少舀多少。每当吃饭的时候,叔叔伯伯们一般不爱洗手,端起碗就吃,每人前面还倒上一杯红苕酒,几个人美滋滋的就喝了起来。我那时很是羡慕,往往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那个季节的老油坊里,昼夜灯火明亮、人声嘈杂,一扫乡村的寂寞。一旦九十来天的日子一过,喧闹的榨油坊便逐渐恢复平静,家家都打好了油,新年也快到了,叔叔伯伯们都回到自己的家开始忙年了。

  如今乡村的油坊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榨油,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固执地使用老方法榨油。在我老家不远开的那家小油坊,是在八十年代初学成的榨油技术,自家开了一个传统的榨油坊,跟过去不一样的是,全年都可以榨油,方便了很多。但老式榨油效率低,一年赚不了几个钱。据表兄说今年底他也准备换一台新式的现代化榨油机……

  时下的乡村越来越城镇化了,以前那些烂朽朽的土墙茅草屋不见了,羊肠小道不见了,打油菜打麦子的地坝不见了,犁头铁耙不见了,表兄的榨油坊有一天也会消失。留下的,唯有一段记忆和对乡愁的怀念。

故乡的老油坊散文【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