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结散文【优质6篇】

时间:2016-08-09 08:25: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端午情结散文 篇一

端午节,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家里都会包粽子,我总是兴奋地帮妈妈把粽叶洗净,包上粽子馅,然后一起系上绳子,煮上几个小时。每当粽子煮好的时候,那浓郁的粽叶香气弥漫在整个家里,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家里总是热闹非凡。亲戚们会聚在一起,一起包粽子,一起吃饭。而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赛龙舟了。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去河边观看龙舟比赛,看那些身手矫健的龙舟手在河面上划动双桨,争先恐后地冲刺。我总是为他们加油,为他们的勇气和团结精神而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端午节的情结也在不断加深。如今,我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但每逢端午节,我仍然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包粽子,赛龙舟。这一切仿佛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家庭团聚的机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每次包粽子,每次赛龙舟,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情结,将伴随我一生,直至永远。

端午情结散文 篇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我心中,端午节有着独特的情结,让我无法忘怀。

每到端午节,我总是会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那时,家里总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一起准备赛龙舟比赛。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总是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那意味着可以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但对端午节的情结却更加深厚。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我总是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一起包粽子,一起观看龙舟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节,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家庭团聚的机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仪式。每次包粽子,每次赛龙舟,都让我深刻地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情结,将伴随我一生,直至永远。每当端午节来临,我总是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感叹传统文化的伟大和美好。愿端午节的情结,永远在我心中。

端午情结散文 篇三

  粽缘

  粽子,形体玲珑,味道甜蜜,作为端午食品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传统食品更是深受大江南北的喜爱。

  每逢端午时节,总想亲手包些粽子,一来可以调节一下平日的生活状态,增添生活情趣,最主要的是自家包的粽子新鲜、绿色,吃着放心,就算是分享给亲朋好友也会收获一种愉悦的心情,并且每每都有惊讶——鄙人还有如此手艺!

  说起包粽子的手艺还是儿时跟着母亲学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前夕,心灵手巧的母亲便会包些粽子,送给亲戚邻家一些;再手缝一些五颜六色的香包,挂在我们的衣服上僻邪驱蚊,然后在田间采一束艾草插在门窗上。那样很传统的端午节一直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候,白日里要忙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包粽子。灯光下,母亲一双厚实却灵巧的手铺开几片翠绿的芦叶,一把米,两颗红枣轻巧地翻转几下,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裹着五彩细线跃然呈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有趣的过程吸引着我,不由得也想伸手小试一把,央求母亲教我,于是母亲放慢动作,我仔细看着,从不成形到有棱有角,我包的粽子受到母亲的认可和表扬。从那时起,母亲传递给我的不止是一颗粽子的形成,更是后来直到现在享用不尽地美化生活和经营生活的方式。

  今年临近端午,那天和孩子们去超市购物,看到琳琅满目的粽子,不由得心又痒痒的想包粽子,这个想法说给富含生活情趣的女儿,娘两一拍即合,并且提议这次不买粽叶,而是到家附近的渭河边去采撷新鲜的芦叶,来一次真正的自制绿色食品,女儿欢天喜地的应允。

  采芦叶

  由于近期一直高温,待到晚饭后天气稍凉才和女儿出门,傍晚的河边公园,纳凉散步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走到河滩,因为那里蚊虫聚集地,而我们为了需求,不得不走进蚊虫的营地,顺着小径走向芦苇丛,小径的两旁是勤快的人家开垦的菜园,种植着常见的蔬菜瓜果,这个季节正是刚挂果的时候,翠绿的小青瓜浑身长满刺,瓜头挑着一朵小花,脆嫩黄亮,引得几只蜂儿嘤嘤嗡嗡;一串串西红柿已泛白渐红,像姑娘的粉颊羞藏叶间;早种的玉米此时也开始倾吐花穗,黄絮红缨随风摆动,好惬意的田园风光啊!

  走近河边,清风迎面,夕阳坠落到河里,水面上如洒满金币,泛着金色的涟漪,归巢的倦鸟划破余晖……眼前的这一切已无须用华丽的词语去修饰它,而它以裸露的淳朴足以使一颗浮躁的心在夏日的热浪中缓缓平静下来。

  临近芦苇丛却听不到鸟叫,也许是气温太高生灵困倦,连鸟儿也懒得啼鸣了。在这如诗的田园中少了清脆的鸟鸣也就失去了些许情趣。风吹过芦苇荡,绿浪起伏唰唰声响,这声音和这小径还有这淹没人际的芦丛忽然勾起一段趣忆,于是边走边说给女儿听。上中学时学校比较远,要途径几个村子和大片的庄稼地,尤其在秋天玉米长的一人高时,即使是中午太阳正好三五结伴,走在田间小路上时,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若遇到风吹,玉米叶唰唰响,只要谁使坏喊一声:狼来了!吓得一个个撒腿就跑。

  我从小胆小,就现在这年龄,这情景还有女儿作伴,天近黑时听着风吹叶响依然有些心悸,所以告诉女儿不要走的太深远,就在芦苇丛周边采撷叶子了,女儿却说没什么害怕的,诡秘的眼神一撇示意我说这是个约会的好地方,(她当然是不会害怕的因为她一直生活在阳光明媚灯火通明的环境里,不曾走过夜路更不曾独自过荒地)原是她看到那边的芦丛有两个男子在商讨什么。我笑着说是和蚊虫约会的好地方吧!的确,这儿蚊虫成团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抓一大把,但为了香甜的粽子,我们也只有为蚊虫们提供新鲜的血液了。

  说笑忙活间不觉天色已渐黑,看提袋里的芦叶已经采的不少了,再看女儿的胳膊腿也被蚊子叮了很多包,心疼的!于是赶紧回转,提着辛苦采来的芦叶,顺着小径返回。就在我们回转的路上,迎面还碰见一家三口也来采摘芦叶,女人见我们提着芦叶就抱怨来的太迟了,夜不观色了,又怎能采到满意的芦叶了!我原以为只是我发神经采叶包粽子了,看来喜欢点缀生活的人大有人在了!突然想想生活就像包粽子,用勤劳的双手和一颗玲珑心折叠起智慧,就会包裹住生活中原汁原味的甜蜜!

  包粽子

  新鲜的芦叶很脆易破裂,所以要先用清水一片一片洗干净,再沸水煮约半小时,这样不但可以使芦叶柔韧还可以起到杀菌的效果。煮熟的叶子散发着一股清香味道,是很沁心的香,而后备好糯米和各种馅,就可以开始动手包粽子了。

  铺叠几片芦叶,折成一个小三角形,塞入米和馅,翻转一圈扎上鲜艳的彩线线,一个精致的香粽在娴熟的手中欣然生成,碧翠玲珑,三两个串在一起,像长长的甜蜜的日子。我和我的女儿演绎着我的妈妈和我的故事,不管是旧时还是现在,我想这包好的粽子里都包藏着妈妈的爱,和女儿美好的愿望。

  女儿像当年的我一样,新鲜的试图亲手操作,聪慧好学的她,用生拙的手法折叠层层芦叶把零散的米馅竟也包的严实不露,外观虽不是棱角很分明,但起码有粽子形状,她喜滋滋地说,原来包粽子没想象的那么难吗!我笑着说包得可以,只不过粽子被五花大绑了!心中却暗喜:女儿的确聪慧的,打小看什么会什么,比她老妈

  歌唱,娘俩忙得不亦乐乎,数十个粽子堆积起我们的劳作。随后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大火烧开小火焖煮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了,炖煮期间房间里早已弥漫了浓浓的香气,勾引的肚里馋虫咕咕。女儿急于展示我们的劳动成果,看时间差不多了迫不及待的关火揭锅,掀起锅盖的瞬间像是打开一个浓郁的香包,香气四溢,阵阵扑鼻,稍待热气散开,喜看一个个粽子如龙潭碧珠,汤清粽绿,饱满诱人。嗯,我们做的相当成功!

  解开线结剥开芦叶,米馅晶润剔透粘连不散,闻一闻“香",咬一口"甜"。

  女儿挑出她酷爱的口味直喊着好吃,比买的真的好吃!还要带给她的老师尝尝。我笑语:怎么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一种幸福的喜悦吧!记得,生活的美好和成就都是在自己的手中创造的。

  端午送福传递情谊,备好一些带给好友,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的美滋味儿!端详着盘中的粽子,口含余香,细品,恰如我们的生活甜蜜蜜!

端午情结散文 篇四

  又到端午节了。然而,感觉这节日的散发出的气氛是清清淡淡的,远没有过去的喜庆,热闹。看到那些平日里随时可以买的粽子,咸蛋,端的感觉不出是为端午节特别准备的盛馔。噢!生活富足了,却冲淡了人们对节日的期盼,盖去了节日的色彩和喜庆,连小孩都不欢天喜地的哄闹了,硬生生的让曾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际遇了一份清冷。这不禁让人怀念起昔日过端午的情景。

  过去过端午前前后后会散发着很长一段时间浓郁节日味道。那时端午,是一年中除了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此前,不仅是小孩子们离端午远远地心中就揣了份期盼,大人们也是要提前做些准备的,如积攒点钱,给孩子们做点夏日的新衣,提前把咸蛋腌制好,把糯米准备好,预备着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的享受和快乐。

  端午节临近,节日氛围便浓厚起来。包粽子是重头戏,端午前一天要包好煮熟。初四的下午,将青碧碧的箬叶洗干净,把糯米浸泡好,放上些碱,拌匀,备好剪刀和扎粽子的小绳,一些准备停当了,轻理箬叶,细挑糯米的包粽子就可开始了。那时代贫困,物资匮乏,不像现在包粽子里面要放上些腊肉、豆沙、蜜枣、红豆等辅料,增加粽子了香气与味道。只是简单地在糯米里放点碱,有的人家还放入点绿豆,花样不多。包粽子时,若有的人家缺少在行的人手,就请上村子里手巧的妇女帮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包,一边家长里短的谈笑着,一盆绿莹莹的有棱有角的粽子就翠生生地堆满了脸盆。粽子和咸蛋煮熟了,是难得的美味,别看那糯米只放了点碱调味,煮好后,香喷喷、甜丝丝的,吃起来,绵柔味醇,糯软甜悠,难得饱食一顿,

  翌日,就是久久盼望的端午了。最兴采烈,欢呼雀跃的就是小孩子们,大人们看到他们穿着新衣服,高兴得像蝴蝶般飞来舞去般轻盈时,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的甜蜜,脸上的皱纹也被幸福填平了。

  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人和小孩在门前、窗户等处挂艾枝、菖蒲。菖蒲翠绿挺括,形同宝剑,挂在门窗前据说有驱妖镇邪,保护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作用;艾叶有种异味,被视为“仙草”,据说有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作用,挂着能保护一家人百病不生,身体健康。大人们对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尊崇之至,不敢有半点怠慢。母亲更是笃信传统,将那艾枝、菖蒲放置得更广,除门窗之外,在每个人睡的枕头下都要成双成对的放置,祈求“宝剑”、“仙草”保护家人平安健康。

  母亲不仅是注重菖蒲、艾枝的放置,在其他方面也很讲究。头天晚上煮好的咸蛋、鸡蛋,一早都要染上“一米红”,让那浅浅的水红为节日增添色彩和喜庆的颜色。的确,那蛋染上了红色真的好看了许多,好像小孩红扑扑的小脸蛋,为节日增加了彩头。

  那时的小孩作兴在胸前吊一个蛋袋,也要染成水红的色彩。蛋袋都是母亲头天晚上赶时间编织成出来的。她知道未成年的孩子都会争着要的,若是少了哪个人的,不懂事的孩子会哭闹着不过节的。所以母亲再累夜再深,也要在端午前把它编织好。水红的蛋袋装着水红的圆蛋,饱饱满满的,吊在胸前就像一枚勋章,晃荡得小孩神气活现,咀都合不拢。忙过了一阵后,在鞭炮声中过端午就开始了。我们那儿的正餐在早上。桌子上无非是些粽子、咸蛋、鸡蛋、大蒜头之类的普通的吃食。大蒜头是每年过端午餐桌子必不可少的,吃了就意味着寒驱毒排,是过端午的习俗。就是这些简朴的食物,却是孩子们眼中的山珍海味,是节日的赐予,是过端午才能享受到的口福,因此个个大口朵颐,吃得乐不可支。也难怪,那时小孩苦吃得多,偶尔有甜而幸福的日子,心里怎不溢出快乐的心泉?在他们眼中,节日里阳光泻下了,便看成是上苍为节日铺下的无限的暖意;风而拂来了,便认为是大地对节日的轻抚问候,过节的时光在他们眼里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是那样的温馨多彩。

  吃过了早饭,村子上的孩子就聚到了一起,将胸前吊着的蛋进行一番比较,看谁的更大,更好看,有的还要比一下坚固。于是,男孩子们就各自握起胸前的蛋,两个两个地对碰起来。常常是犹豫一点的孩子的蛋被撞破了,便垂头丧气的一脸的颓丧,灰溜溜地跑回家换蛋去。

  过了午时,我们就被唤回家中,在大人们的安排下,要尝吃一点雄黄酒。雄黄酒是买来的雄黄粉倒入酒中摇匀而成的,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溶,看得出泾渭分明。大人们说,端午喝了雄黄酒就能除病祛邪,抵御风寒,强身健体。长大后,才知道那雄黄酒是有微毒不能饮用的。但那时大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晓得沿袭传统的做法,期盼的是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喝剩下的雄黄酒是用来防毒虫的。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封闭不严,常有蛇、蜈蚣、蝎子等潜伏其中,父亲就在房子的里外墙根用松枝洒上些雄黄酒,防止害人小动物进入。这些传统的习俗和做法,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远去,再也没有人赓续了,只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仍深记在心里。诚然,我们现已知道那时的有些习俗是过于迂腐,没有实际的意义,甚而有些是荒诞的,但毕竟寄寓了前一辈人的美好愿望和祈求。用历史的眼光看,正是这些习俗,丰富了昔日端午的内容和色彩,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节日文化,把一个短促的节日过得充实、丰赡、而有张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那时过端午只注重粽子和蛋的美味,而不懂得追溯节日文化的渊源。由于大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社会又没有更广的宣传媒体,孩子们接触不到更多的知识。过了好些个端午,却从不知道其来历。长到少年时,才知道端午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那是一年的端午节,村子上的人聚在一起,一位教过书的中年阿姨,给大家讲起了过端午的来历。她说二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说秦国攻破了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悲痛地抱起一块大石投入了湖南的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闻之,纷纷引舟竞渡去打涝、招魂,并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这个传说,听得人回肠荡气,心情沉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端午节的来历,从此牢记于心中。

  现在宣传媒介无处不在,小孩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想必对各种节日的来历很少有不知晓的。但对节日的渴望和向往淡漠了许多,对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和文化知之更少。由于时代的前进,远离了那些过节习俗和文化的熏陶,曾经丰富的节日文化哩哩啦啦一路丢得所剩无几了。其实,那些习俗和文化是流淌在的我们血液里的乡愁,缺少了日子就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历史就断了沿袭。

端午情结散文 篇五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来了,岳麓山脚下人群欢呼,粽香四溢,淡淡的温暖漫入心头。也许这小小的县城里,只有这里才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沉睡的情绪被唤醒,来接纳新型场景,无论是缅怀悼念,或者是欢悦庆贺,我都会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天,因为节日的习俗已在心里定格,这一天是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是对生命慰劳的日子,那一丝丝所感触到的余热,也会成为内心刻骨铭心的记忆。

  家家户户门头插上了杨柳,把门口点缀得分外起眼,街道上摆满了粽子,人们大包小包的拎着粽子,回去和家人团圆。小孩子的手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线,快乐蹦跳着的节奏,激活了节日的情趣。所有所有的这一切,都飘着浓情蜜意。在这柳絮飞扬、绿意盎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是极其易感的,每个人心里既有悲痛的一面,也有幸福的一面,悲痛是因为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幸福的是,我们借着端午节的名誉,又站在了一个崇上的精神境界,通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让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个真正值得留香的日子。

  从文学史上来讲,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弘扬民族气节的时刻,借景生情,丰富了端午的内涵。对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从小记忆犹新,对他轰轰烈烈的生死决择,让我感慨万千,却被迫于时局的束缚之下,透不过呼吸,但让我惺惺相惜的却是一个游吟不止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放出最后的呐喊,在这样的节日里,他和他的历史传奇铺天盖地。今天,他仍旧一身长衫,大义凛然的站在云端,活在世人心里。他的故事点染了人性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索,我们又何惧岁月的风波。他的铮铮风骨早已留在世人心中,如今又被重复的刻印了一次。如果没有诗意的情怀,我们又怎会感受到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如果不是那飞扬的诗章在心头激荡,在心底沉沉作响,我们的泪水一直堆积在心窝里,生活依旧缠绕着心灵不能顺畅,我们又怎会滋生新的希望?

  节日,就像一个假期,抹去之前的种种纠结,让生命在另一个节点上重启,正因为有这些锁碎的仪式,才会一点点带动起心底的那点热气,正因为在乎这个日子,我们才会更加执着的守护着生命的热气。节日的心境应该是开怀尽兴的,唯有今天,那一幕惨烈的悲剧在心里的涌动不息,让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情,从山谷里涓涓流来,让我懂得了付出与舍取,让我懂得了大爱,就算印在心里的是深深遗憾,对这种连光阴都磨擦不平棱角,唯有一种保全的方式,那便是让心中的感动,成就一个高贵的灵魂,成全一段千古佳话,留给世人眷眷绵绵的心理波纹,在起伏的情绪中去久久的怀念……

  浮世渺渺,苍白得只剩物欲,历史文明的气息早就寥寥无几,幸好还有这样一个节日,提醒我们去回顾历史,触及心中的那块的圣地,我们便多得了几分深沉和感慨,便多了一片开阔的精神领土。我们一路匆匆走来,却没有来得及回味走过的人生,没来得及梳理那些错落的足迹,幸好还这样一个节日,能让我们去触摸传统中的那点芬芳和幽香,轻轻闭上眼睛,节日的节奏在远古时空中深沉的回响,这便是独具魅力的端午情思,盖去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端午情结散文 篇六

  子浛,原名孙燕,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城阳诗词》执行主编,已发表小说《敏儿河》、《夜宴》、《分娘》。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时代文学》、《柳芽文艺》、《北方诗刊》、《城阳文艺》、《新视听》、《城阳诗词》等,散文《难忘旧日时光》获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另有数篇散文入选《优秀文学作品选》、《新世纪华文作家文集》等。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只知道这是一个悬艾草、吃粽子的节日。还知道"端午不雾",如果这一天天气晴好就预示着是个好年成。反之,则会失落很久,总觉得这天的雾给生活蒙上了阴影,害我们的庄稼没有好收成。后来,慢慢地知道了屈原,知道了南方还要赛龙舟。再后来,才知道端午节早在屈原自沉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过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再再后来,姥姥和父亲相继去世,每次想起这个节日,心里就会涌上莫名的忧伤。现在,就算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姥姥亲手包的粽子了;现在,谁还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去黑乎乎的树林为我采七种树头呢?

端午情结散文【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