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随笔(经典4篇)

时间:2013-03-03 09:42: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品读论语随笔 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品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感受他的智慧和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他对待人处事的原则。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爱之道,强调做人要有同情心、宽容心,要善待他人。他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中正仁义”,要求人们在处事中不偏激,不极端,要有节制和平衡。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谦和宽容,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冷静克制。

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不断地温敦自己,才能取得进步。这一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品读《论语》,就是在与孔子对话,与他交流思想,感受他的智慧和修养。通过这样的品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感悟人生真谛,提升自我修养。让我们把《论语》作为人生的指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品读论语随笔 篇二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这部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深邃思想和高尚品德,受到启发和教诲。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做到品德高尚,家风良好,才能在治国平天下时有所作为。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注重个人修养,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观点,强调了谦逊与自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不自满不骄傲;同时也要有自信,坚定信念,不被外界干扰。这种处世之道,对于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保持健康心态非常有帮助。

通过品读《论语》,我们可以汲取孔子的智慧和品德,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论语》中的哲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格局的人。愿我们能够在《论语》的启迪下,过上更加美好、有意义的生活。

品读论语随笔 篇三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品读论语随笔 篇四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

  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品读论语随笔(经典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