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精简3篇】

时间:2015-08-04 01:40: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 篇一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匆匆》。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一个繁忙都市中的人们匆忙奔波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在《匆匆》中,朱自清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呈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对生活的无奈。他写道:“人们匆匆地赶着,匆匆地坐车,匆匆地走过中央车站的大厅,匆匆地登上列车,从这个城市赶向那个城市。”这种匆匆忙忙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无奈和焦虑,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时间流逝的反思。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描写,表现出了对于现代社会节奏过快、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的批判和担忧。

此外,朱自清在《匆匆》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他写道:“夜深人静,如果能在窗前坐上一会,看看那夜的河水,那默默的垂柳,听听那远处的钟声,倒也是无限的消遣。”这种对于自然景物的倾诉,展现了作者对于寻找内心平静和宁静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于生活中匆忙和浮躁的反感。

总的来说,《匆匆》是朱自清一篇富有思辨意味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于生活琐事、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和反思,展现了对于自然、对于内心宁静的向往。这篇散文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朱自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 篇二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其中,他的一篇名为《匆匆》的散文,被誉为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一个繁忙都市中的人们匆忙奔波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在《匆匆》中,朱自清通过对匆匆忙忙的都市生活进行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于现代社会节奏过快、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的担忧和反思。他写道:“人们匆匆地赶着,匆匆地坐车,匆匆地走过中央车站的大厅,匆匆地登上列车,从这个城市赶向那个城市。”这种匆忙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在物质繁华的背后感受到一种空虚和焦虑,也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应该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审视生活。

此外,朱自清在《匆匆》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他写道:“夜深人静,如果能在窗前坐上一会,看看那夜的河水,那默默的垂柳,听听那远处的钟声,倒也是无限的消遣。”这种对于自然景物的倾诉,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宁静、对于平和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于生活中匆匆和浮躁的反感。

总的来说,《匆匆》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琐事、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和反思,展现了对于自然、对于内心宁静的向往。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 篇三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