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精简6篇)

时间:2013-01-08 03:11: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一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薄弱和人性的扭曲。他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让读者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能够触摸到人性的阴暗面。

在书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指出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他讲述了自己在封建社会中的困苦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无奈。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盲从权威,对异议者进行打压和排斥。他讲述了自己在文坛上的遭遇,揭露了文化界的黑暗和腐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要勇敢地发声,要对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抵制,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鲁迅先生让读者认识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引导读者勇敢地向现实发声,追求真理和正义。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宣言,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二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变迁,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现代文化的迷茫。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扭曲,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怀和批判。

在书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指出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当时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了当时文化界的黑暗和腐败,讲述了自己在文坛上的遭遇,揭露了文化人的无知和偏见。他告诉读者,文化人要勇敢地发声,要对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抵制,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当时文化现状的揭露,鲁迅先生引导读者深刻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让读者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现实的挑战,引导读者勇敢地向前迈进,追求真理和正义。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宣言,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下了鲁迅的童年生活,那份天然质朴的童真童趣不经意间流露在字里行间,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趣味横生的百草园。

  幼年的鲁迅独自一人蹲在墙角,他闭上双眼,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大自然的交响乐,心中的杂念似乎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净化,快乐与自由溢满心田,没有了大人的束缚,可以与昆虫玩耍,是极好的。突然间,我又猛地被拉回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

  当寿镜吾先生手捧课本正忘我的朗诵时,学生们的心思却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他们饶有兴趣的做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先生正投入自己的画画世界中……

  鲁迅先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早已跃然纸上,而我也一直被他所深深感染着,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父母整日管束着我们,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童年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纷纷扰扰的生活之中,脑海中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忆,每当阳光将回忆晒得蓬松起来,心情似乎也明朗了许多。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回忆童年时与伙伴嬉戏玩闹,生活似乎增添了一份色彩。莎士比亚说过:“在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懂得珍惜是一件重要的事,常常回忆是一件美好而又幸福的事。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四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

  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

  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五

  鲁迅的文字,是变幻的情感。

  在《无常》中,鲁迅写了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鬼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所以无常是一个极富有人情味的鬼。

  诚然,无常带给了鲁迅温暖,可温暖的背后却是万丈冰渊。细细一想,正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鲁迅才把希望寄托在一只鬼上,他认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即使有了一丝温暖,也慰藉不了悲凉的心;《藤野先生》中,鲁迅把赞美和热情送给了正直诚恳,没有民族偏见,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也不忘把讥讽和冷眼丢给那群梳着小姑娘般标致发髻,闲看枪毙犯人还不住地喝彩的丧尽天良的清国留学生。

  鲁迅的文字像一支画笔描绘着冷暖人间。

  鲁迅的文字,是时代的印记。

  抑扬顿挫┴破鹌绞盏拿骼屎吐逞肝拊担换ㄇ霸孪漏小桥流水的雅致和鲁迅无分,但无情嘲讽和抨击腐朽社会是鲁迅的匠心。《琐记》就是最好的见证,虽然只是写自己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可字里行间都在批判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于是他才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去追求新知识,足见那个时代的腐朽。

  《二十四孝图》亦是如此,在那个时代,有人为了“执着”追随“传统美德”的“孝”,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只图自己心中的虚荣,以示自己是多么惊天地泣鬼神,而在这徒有其表的光鲜的皮囊之下却隐藏着一具不堪一击的腐尸。

  还有《父亲的病》中毫不知耻、故弄玄虚,手舞足蹈地招摇骗市,草菅人命的庸医,都是那个社会留下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鲁迅的文字像一方篆章,镌刻着腐朽社会。

  鲁迅的文字,是战斗的力量。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六

  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咸五个味道。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内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1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