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牡丹亭》【实用4篇】

时间:2011-05-06 08:4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书笔记《牡丹亭》 篇一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艺术表现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展开。柳梦梅是一个富家千金,她与杜丽娘在牡丹亭相遇后,一见钟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描写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无常性。

在阅读《牡丹亭》的过程中,我被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吸引。作者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角色,探讨了爱情、命运和人生的种种难题。他们之间的爱情虽然纯洁美好,却因为社会伦理、家族压力等因素而受到阻碍。这种爱情的困境和悲剧结局,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此外,我还被《牡丹亭》中的艺术表现所震撼。作者通过对话语的精湛运用、角色形象的生动刻画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戏剧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热闹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以及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总的来说,读《牡丹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部作品,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还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无常性。我相信,《牡丹亭》这部作品将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读书笔记《牡丹亭》 篇二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在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上展现出深厚的底蕴。阅读《牡丹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意蕴。

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伦理规范。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虽然充满真挚和美好,却因为家族压力和社会禁忌而无法继续。这种爱情的悲剧结局,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残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困境和矛盾,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状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我还被《牡丹亭》中的艺术表现所折服。作者通过对话语的运用、角色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魔力和魅力。

总的来说,读《牡丹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杰作,《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上展现出深厚的底蕴。我相信,《牡丹亭》这部作品将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读书笔记《牡丹亭》 篇三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 (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读书笔记《牡丹亭》 篇四

]

读书笔记《牡丹亭》【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