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随笔(推荐6篇)

时间:2016-02-07 03:48: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教学随笔 篇一

在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点: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但是综合素质才是决定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商等方面的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教学中,我常常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学习知识;我还会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知识的基础上更具竞争力。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随笔 篇二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刻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教学,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会尝试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故事等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快乐成长。我坚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教学随笔 篇三

  看完视频我陷入了思考之中,在学校的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见到老师要有礼貌,学生刚开始还能做到,但是时间不长就没有人愿意这么做了,时间再长了更是见到老师形同路人。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孩天真的眼神看着我们热情的向我们问好时,得到的或是微微的点头,或者是眼睛看着别的地方随口应答,孩子们一脸扫兴的与我们擦肩而过。孩子真诚打招呼热情,被我们的冷漠所驱散的荡然无存。也许不是孩子没有礼貌而是我们的行为阻止了学生礼貌习惯的养成,这也引出了我们该如何的对待“师生平等”的真正含义。美国教育家多尔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们班的一名同学感冒了到我办公室我接水而我只是递给她一只杯子,随口说道:“开水在那,你自己倒吧。”或者外加一句,“你小心点,别烫着。”虽然语气也是温和的,但从未想过自己帮她倒一杯,双手递给她。反过来,有时我问学生借支笔、借本书,学生哪次不是争先恐后,高高兴兴地双手奉上啊!难道这就叫师生平等吗?——说真的,在没看过看过视频之前,我真的没想到这些,总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但,这不正是师生之间不平等的表现吗? 有一次,在操场上选拔运动员,我顺便去了上了一下学生厕所,在厕所里面碰到了我班里的一个学生,那个学生看到我来上厕所,居然很惊讶的说:“老师,您也来上厕所?”当时我真的哭笑不得。难道我是与众不同的内裤外穿超人么,居然可以不用上厕所。“我难道不需要上厕所么?”我很是尴尬地问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挠挠头说:“不是,老师我的意思是说,你是老师,你怎么来学生厕所呢?”“老师和学生不都一样么?难道厕所还要分高低贵贱么?”学生听到我的话居然很是惊讶。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喊着要求师生平等,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始终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学生就是命令,指责又或者是其他。而学生也很自觉地认为在老师面前就要表现的低人一等似的,对老师“毕恭毕敬”,甚至是认为老师就应该是对自己颐指气使才对。可是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很不健康的,学生对老师的恭敬不是因为受到老师的感化而发自内心的恭敬,而是迫于传统舆论压力才这样做。而老师本身也是被这样的传统观念架空在毫无实际意义的教师威严之上。

  其实,所有的师道尊严都是从我们行为的点点滴滴得来了,而不仅仅是与学生保持距离,给学生以神秘感而获得的。师生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多的是我们的日常行为的表现。

教育教学随笔 篇四

  为了教好本门课程,我总是认真做好课后随笔,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写课后反思。例在《我在进步》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在《学会自我保护》这一课中,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无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我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果学生对本课感悟不是很深,于是课下我及时记录了这一点: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调查采访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例在在教学《学习别人的长处》这一课时,我明显感到本班学生对别人的优点发现不够,反而专揪同学缺点,所以本课我临场发挥,由我扮演骆驼,一名学生扮演羊,同学们演老牛,上演了一幕《骆驼和羊》的童话剧,骆驼和羊的争论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课堂教学的规则》一课时,学生忙于回答问题,课堂纪律反而有些乱,我趁机让学生们坐好,一分钟后,让生说原因,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课堂纪律一下好转。于是,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道:非常情况,非常处理,教师在课上应多些应激机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育教学随笔 篇五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

教育教学随笔 篇六

  一、培养孩子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是现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乐于倾听,关键在于“乐”,要让孩子愿意听,那么首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体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单调,孩子才会被吸引。告诉幼儿会听,是一种能力,及时表扬听的“倾听”能力强的孩子,让不会听的孩子有个努力的目标,久而久之,听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几乎每天都会跟他说这样的话。但往往有的孩子上课弄这样弄那样,从来不听,那为什么他们不听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听的方法,孩子不知道怎样才是倾听。所以,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每天,提醒幼儿,老师讲课时眼睛看着老师,指着黑板时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内容,要读书了,眼睛就得看着图画书等等。让眼睛和耳朵同时工作。面对这样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请他复述刚才小朋友发言的内容,当然往往是答不出来的,于是提醒孩子会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是向别人学习的好机会,或者是请他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因为没有准备往往也会答不出来,于是教育孩子要积极动脑。

  有时,处理这样的情况时也可以换个思路,就是让认真听讲的幼儿起来复述,老师用具有称赞性的语言说:“我最喜欢用眼睛看着发言的那位小朋友了,他一定听清楚了,请他再来说一说。”说完,及时表扬奖励。有的孩子老师讲课时很会听,可是轮到其他小朋友发言时,他就不会听了,不是低头干自己的事,就是急不可耐地大声喊“我来,我来”。这个时侯,我们教师就要非常有耐心地正面引导。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肯定他在听,只是没有听完,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礼貌。那么,老师可以停下来对喊的小朋友说:“你爱动脑筋,很好。可是,没听人家讲完就要发表意见是很没有礼貌的,你可以等他讲完之后,再补充自己的想法。”之后,再给他机会表现,及时表扬。

  当然,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光靠一两次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也不能指望一两次之后就有效果。多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方法,长期坚持下来才会看出成效。

  二、培养勇于发言的习惯

  勇于发言,关键在一个“勇”字。要培养孩子的大胆与自信。有些孩子不发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害怕自己回答错了;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已经习惯不举手回答了;话在口中,不知怎样表达;问题太难。我认为对待发言的幼儿,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经常发言的不管对错,先肯定。对待没发言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胆小的孩子,偶尔一次发言也要大大地表扬。另外,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发言句式,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来补充……等等。

  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图画书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幼儿看着图画书上孩子们积极发言的情景进行引导,或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小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的场景,来激发幼儿积极发言、勇于发言。

教育教学随笔(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