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优秀3篇)

时间:2014-05-05 09:3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篇一

在柴静的著作《看见》中,她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心路历程,也分享了她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特别有启发的好句,并结合个人感悟进行分析。

1. "我们看见的,究竟是什么?是自己的内心,还是别人给予的外在?" 这句话让我深思,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和外界信息的影响。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偏见,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

2. "新闻是第一手资料,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一个人的观点是主观的,但新闻是客观的。"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新闻应当客观真实,而非被个人观点所左右。新闻是历史的记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应当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3. "一个个案例,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事件,一个个情节,构成了一篇篇新闻报道,一本本历史书。" 这句话让我明白,一个个微小的故事汇聚成了整个社会的历史。每一个案例,每一个人物,都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珍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音。

通过阅读柴静的《看见》,我不仅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内涵和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认知和观点对于看待世界的影响。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准确把握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篇二

柴静的《看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著作,她以自己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书中好句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分析。

1. "新闻是现实的写照,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镜子。"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记录当下事件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新闻报道应当客观真实,具有社会责任感。

2. "新闻报道是对真相的追求,是对公正的坚守,是对良知的呼唤。"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使命,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应当追求真相,坚守公正,发出良知的呼声。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3. "每一个报道,都是一个见证,每一个报道,都是一种责任。" 这句话让我明白,新闻报道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应当珍视每一个报道,对待每一个新闻事件,保持敏感度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柴静的《看见》,我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使命,也更加珍视自己在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念时的责任。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从业者,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篇三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些感悟都写下来。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句摘抄:

  你的问题是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

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她仍然表现出很有涵养的样子,但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我知道可能没人听。但这事儿就像谈恋爱一样,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

  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一个人得被自己的弱点绑架多少次啊,悲催的是这些弱点怎么也改不掉。但这几年来,身边的人待我,就像陈升歌里唱的,“因为你对我的温柔,所以我懂得对别人好,”能起码认识到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

  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这么走是条死路。不这么走也死路一条。

  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柴静 《看见》

  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能放弃狭隘的一己之私,予人以温厚亲爱的情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回忆是一种清洗 ——柴静 《看见》

  这些早就干枯失血的花瓣给我一个刺激,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柴静 《看见》

  窗口正对着老榆树,倦了便望望它,春绿冬白,永远永远。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柴静 《看见》

  人生奇诡,处处与旧日生活撞在一起。 ——柴静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我不是去采访明星官员的,也不是在采访权力者,我在采访的是一个权力者能决定何种现实,和这个现实背后千万人的生活。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号就度过去。 ——柴静 《看见》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柴静 《看见》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任务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柴静 《看见》

  人性是这样,光靠自己靠不住。

  一年一年,风吹一阵,雨落几场,等草木从裂缝里长出来,盖满了群山,你就长大了。

  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文艺。 ——柴静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柴静忍耐着,没有流露出不满。她脸上扑着粉,不,说挂着霜更像一些。她仍表现出很有涵养的样子,但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柴静 《看见》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这样的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在于不安。 ——柴静 《看见》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的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我只是讨厌屈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

  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读书感悟:

  看记者写这种自传体的书,我还是第一次,我相信,只要是做记者的,并且已经成了一名名记者,文笔什么的就不用说了。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柴静的写作风格,亲切、柔和、温情。《看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作者本身在央视工作十年的成长经历的叙述。有人评价它为“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我觉得记者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本分的报告客观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该做一个现场事实的反馈者。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中国新闻的报道总是存在很多的失实性,然而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事件的记者肯定是能够客观感受的,但是能否报道却是另外一码事。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个在荧幕以外的新闻记者的采访笔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在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一个个大的新闻报道,在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几乎都有她的身影。

  然而在书中,她所记录下的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也不是报纸和电视上播出的宏大叙事的大场面,不是领导们点头哈腰、相互握手的场景。而是一些埋没在人群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了私人的注脚。他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了强烈生命印象的小个体,每一个人都活跃在她的笔下,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扫地阿姨。如果说,活跃在荧幕和舞台上的主持人都像是明星的话,那么柴静一定是那其中最不惹人眼球的平凡人。她的很多采访都会接触很多社会底层的人,与那些人接触得越多,她就越感到自己的无力,只能通过自己的笔,希望能够多帮助他们一点。

  她说:他人经受,我必经受。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那些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她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刺,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扩展:《看见》读后感

  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看书呢。是充实自我还是填补寂寞,是师长之命还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才发现,看不同的书时心境与缘由皆是截然不同的。当我刚脱身于考题的苦海,偶有闲心的翻开这本《看见》之时,由非典到最后的卢安克,正如柴静所言,真实的万钧之力撼动了我。而看书,是为了让这些我狭窄的视线外的真实,惊醒我所习惯的生活。

  关于惊醒这件事,也是柴静在这本书里所贯彻的。看过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静嘛,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动人又煽情的文艺腔,最是适合她不过了。从前找作文素材也觉得她写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觉得她写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气的好。其实柴静的文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细腻温婉,变化在于,她将主观的情感作为了情怀揉进了真实的“看见”里,看见并惊醒了过去一味滥情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所有人面对着同一个世界,看见的世界确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见的是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鲜生命的气息,而《看见》看见的却是实实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狈不堪,有的成功得志,归根结底,在踏踏实实地认识自己的同类,与生活打滚。

  谈完了书,最后便来谈谈自己。

  我看见了些什么呢?低落时恰巧落泪的天空,烦躁时仿佛也紧皱双眉、面露愠色的一张张面孔,顺心时格外动人的花草—与其说是看见的,倒不如说是心里所见的。感性无疑是顽固的自带滤镜,眼里所见都因感性染上了鲜明的色彩,却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镣铐。“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句话让我消化了很久,也让我重新直视了我心中习以为常的“诚实”,将人自动分门别类的“诚实”。在读柴静唤起理性的历程里,也为自己的感性敲响了一声钟,在书里也得到一些我不习惯的理性。

  许多人都说看完这本书后涕泪交加,我倒是没有落泪,可能也是因阅历太浅的缘故,无所共鸣。但这本书给我的,也正像卢安克给柴静的,也许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让我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的撼动,这让我有了清空脑子里的所有,将空间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给这本书的举动。

  看惯了鸡汤,试试不一样的撼动。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