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通用4篇)

时间:2018-04-06 04:17: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篇一

在《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如何在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给孩子带来幸福。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书中强调了家庭对孩子幸福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忙碌的工作中,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拥有幸福感。

其次,书中也提到了教育对孩子幸福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性教育的现象,让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拥有多元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他们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幸福。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社会对孩子幸福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在当下社会,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新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篇二

在《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关于孩子幸福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书中强调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只有当孩子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孩子的人际关系对幸福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同学、朋友等。作者认为,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孩子才能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孩子的生活态度对幸福的影响。作者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感恩和珍惜,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当孩子学会从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真正拥有幸福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孩子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丰盛和心态的积极。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快乐和幸福中茁壮成长。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篇三

  小差出完了,坐火车回家,这种短途的旅游火车,宽敞干净,座椅有点象飞机上的那种,不象传统的那种对座更适合朋友出游聊天打牌,但是很适合一个人的旅行。看一会儿窗外的风景,车窗剪下的风景一向是我热爱的。看田间风光掠过,忽然想起了家乡。最近很少看电视,昨晚在屋里偶然看到四川台的画面,才发现视频果然是有冲击力,洪水泥石流的严重程度,比文字感受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哎……

  椅背上有很宽的小桌板,放我的小电脑简直是太宽敞了,不做点功课都对不起这么舒适的环境。开始想做的功课其实是摘抄,因为觉得马老师的书里有感触的东西很多,想摘下来留着,摘着摘着,又觉得还想写写自己的感想,于是变成了摘抄加感想。

  “小人儿有过经验”

  这一小节记录的是孩子们在点心时间里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有大孩子参加的,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孩子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在仔细地倾听以后,马老师感到激动,“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

  其实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大概是我们都关注的问题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实验,只能从前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去找寻倾向于我们心中“正确”的那一条路。我们都希望孩子长成以后是智慧的,逻辑的,沉静而有力量的,但是这些东西,是怎样来培养的呢?我想,马老师们的探索,是想告诉我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带着孩子们做事情,帮助他们学会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关注,就可以培养出我们想要的孩子吧。

  在我看来,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会有效果,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心力的消耗恐怕是有点过大了,而且智性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言传”的那些部分,即使被孩子们吸收了,也很难内化,而很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成遗忘曲线上的一个点。很显然,作为喜欢计较得失的父母,我们还是选择那些适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智,又能给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影响的内容和方式吧。

  马老师是个有着成熟经验的老师,所以即使是这样的讨论,她也会控制节奏,“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对于一

个混龄班的主班来说,随时意识到班里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而他们在需求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马老师的书里,常常都能看到这样的关注。

  还有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其实这一点还适用于家长。“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恐怕是最值得学习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对“好孩子”太渴望了,而我们又真的太爱我们的孩子了,所以让我们忍住对孩子们的表扬和夸赞,甚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惊叹,都是有难度的事情啊。其实小朋友很容易受我们的态度影响,被鼓励着或是被打击着。

  不知道是否准确,还是决定小结一下收获: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和大人一起做事情,而不是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方式;二、小孩子不适合消耗太多的心力在那些需要比较多思考的事情上,所以混龄活动中的节奏控制尤其重要;三、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在孩子们做了帮助我们的事情或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要用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和我们的感谢。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这个小节也是从孩子们的一个话题开始的,孩子们在讨论“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

  孩子的回答,“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看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吃惊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但是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给过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和关注,一定会象马老师一样,看到孩子们强大的内心。

  马老师能看到,因为她们已经给了孩子机会,“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这些话语,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法教导给他们的”。

  “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其实给孩子们机会体验,站在家长的立场,我们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会有小小的担心,就是担心当孩子们经验体验时,他们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负责照顾这个群体的老师或者家长,是否能够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适当的帮助,而不是让孩子们只体验到的是伤害。在我们的体验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常常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脆弱的一面去体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在处理孩子们的冲突时,用谦让和示好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破坏掉孩子们之间的原始生态。

  所以有马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事。马老师在书中分析了孩子们被拒绝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复杂情况中老师要如何去做。“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并且把握引导的原则或者底限,“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在马老师的经验中,“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其实从送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没有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小朋友关注的重点就变成了小朋友和他人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家里,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宝贝,也同时明白,他不会在别的地方,再享受到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当他走入人群中,尤其是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他们能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最纠结的猜想。我想,马老师的分享要告诉我们至少两点,第一,我们担心的问题,只有让小朋友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的从体验中经验到学习,并且总结出他自己的智慧来;第二,作为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我们不是要替代孩子们去体验,比他们更沮丧,而是要学习智慧地去帮助他们,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

  “是我们搞错了”

  马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我有点疑惑的。虽然老师最后的结论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的处理方式,老实说我不是特别能理解。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都认定某一个座位上的凳子是自己的,而发生了争执,两个人都有理由要坐在那一个位置,而不肯去坐旁边空着的座位。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请助理老师在两个小朋友争执不下的时候又准备了两个凳子,并且告诉两个孩子,“是我们错了,孩子们”。孩子们疑惑,“为什么?”马老师说,“是我们没把桌子和椅凳准备好,人有的时候就没有将足够多的椅凳放在餐桌旁,人有的时候就想坐自己的位置,但就是没坐到,现在,我们要吧坐那两个位置可以吗?”孩子们争执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最后高兴地用餐去了。

  从应急的角度来说,老师用任何方式控制住局面让孩子们归于平和,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老师说,“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是他们其中某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对,才给别人带来麻烦,也不想让孩子意识到是自己不好,才把事情做错了”,而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就有点让我困惑了。很明显,我们很少用这样认错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给孩子真相,错了就是错了,理论上来讲,这样的事情总有对错,为什么不让孩子们面对呢?

  对于我的困惑,马老师其实也有解释,“在孩子们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的状态。他们不会想我们大人理想中所期望的那样,希望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让步,或者在有人和自己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先让人家玩,之后咱们再玩,这才是与人合作。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篇四

]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