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质6篇)

时间:2015-09-05 06:41: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一

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维方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到近代的新儒家、新道家、新儒家、新儒家,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注重礼、义、礼乐,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反对战争和暴力;法家强调法制、刑名、权谋,注重政治制度和治国理政。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哲学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影响。例如,儒家的仁义道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自然观念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墨家提倡的兼爱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法家的法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二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到现代的新儒家、新道家、新儒家、新儒家,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儒家注重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注重法制、刑名、权谋。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哲学流派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融合了儒、道、墨、法等不同流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愿我们能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三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习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四

  一、哲学探讨的问题———

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

  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比如学习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习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国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古时中国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中国哲学的特点———

含蓄,尚农,爱自然

  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国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家族阶级复杂。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中国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

  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基本上儒家的哲学都是依赖于人类社会的,重礼的。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师,编制了《诗》、《书》、《礼》、《乐》,《春秋》,拥有很多的弟子,在很长被古代中国奉为圣人。儒家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哲学学派,同时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了古代学子必修课程。

  孔子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理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倡导浩然之气,通过知道、聚义来养浩然之气。

  荀子提倡人性本恶,认为人善都是人为的,后天教养的,并非人的天性。荀子认为人必须要生活在社会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天有天的职责,地有地的职责,人有人的职责,人只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没必要去思考天的职责。秦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人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儒家注重礼乐仁义,其实是在关注人感情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人有理智和感情,儒家认为应该平衡于理智与感情之间。

  四、墨子———

墨家

  墨子并不赞同孔子,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儒家多从贵族阶层出发,而墨家则多由下层阶层。因而墨家认为儒家所崇尚的礼乐都是无价值的奢侈品。

  墨家法规严明,勤奋吃苦,崇尚兼爱,这个兼爱不分亲疏,对父母和对旁人应同样的爱。为了让人们执行兼爱,墨家创造并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会评定一切,做了坏事会被鬼神惩罚,做了好事则会被奖励。

  墨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矩子。墨家大多由游侠组成。

  墨家的功利哲学:墨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利,所得而喜,害,所得而恶。西方也有哲学家认为,人类受快乐和痛苦两个威权统治,它们决定了人的一切行为。

  墨子的逻辑学:老子主张知识无用,而墨家认为老子这个主张本身是一个知识,所以老子是自相矛盾的。庄子认为辩论不可取,墨家认为庄子用大段的文字去说明辩论不可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辩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墨家以这个

逻辑反驳老子知识无用和庄子辩论无用。

  墨家的知识论:墨家认为人有知的能力,只有在这种能力与知识对象接触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知识。他们把知识分成三类: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通过传授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推论获得的知识。

  五、名家———

辩论家、诡辩家

  中国古代哲学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名和实。比如,这物体是桌子,‘这物体’是实,‘桌子’是名。实是指实际存在的物体,而名只是人类赋予物体的称号。名家着重通过语言上的漏洞去辩倒别人。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辩论。公孙龙牵着马路过城门,因为马不能进城而被拦下。公孙龙则说,这不是马,是白马,白马非马。这里说的是马和白马这两个概念不能相等。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名家玩弄文字概念游戏。秦赵有约,秦想做什么,赵助之,赵所欲为,秦助之。秦兴兵攻魏,赵却要去救魏,秦不开心了,说我们有约,你怎么不助我反而助他。赵就通过平原君找公孙龙,公孙龙教赵去跟秦说,那我现在想救赵,秦你跟我有约,怎么不助我反而要去攻他。

  名家表明了名这一个概念,从而提醒了哲学家跳出名的范围,去思考实。实,就像现代哲学常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我自己的想法,就连我们所研究的实,却也还是建立在我们的思维以上的,还是无法确定,正如曾经看到一句话,人类甚至无法证明自己以及这个宇宙的存在。

  六、老子、庄子———

道家

  始于杨朱,发扬于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

  轻物重生,全生避害。不能因为外物损坏自己的身体,应从一切伤害中保全自己。所以儒家认为,道家重我,是无君,墨家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与禽兽无异。

  道家很大一部分在探索宇宙的规律,提倡遵循万物的规律,与宇宙融为一体。齐生死,一物我,从超越现实的观点看待生死,物我。如此,避害中的避则不是逃避,而是从一个思想境界进入更高的另外一个思想境界。

  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最终的奥秘,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无法像说明桌子椅子一样给道一个有属性的名,道是不可言的,它是万始之始。哲学家一直在探讨宇宙发生的原因,就算如今可以知道宇宙是通过大爆炸来的,那么为何会有大爆炸,大爆炸之前又是因而存在的,最小的单位是原子,然而原子又是因何而来。老子则认为一切之始是由于道,正如西方一些人认为宇宙的原因是上帝。

  老子认为虽然万物都在变化,但是规律却是不变的,而物极必反则是不变规律中的一条。

  一个事物到了极端就会向反向发展,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所以老子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同时告诫人们不要走入极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称道给予人最自然的东西是德,人需要摒弃五音,五色,知识,德不离身,复归于婴儿。这里的婴儿却不是婴儿状态的无知,而是有了很多知识以后,忘却所有知识的超脱。老子认为知识也是人的累赘。

  庄子: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和老子一致。庄子认为应该顺乎天,才可以和善幸福,这里的天是指自然。比如,牛马四只脚,这称为天,即自然,给马套上头饰,给牛穿鼻子,这是人为。所以,道家反对通过制度条规来束缚人,希望人以及人的社会顺其自然,而道家眼中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否则,则是以人灭天,以人为消灭自然,结果只有痛苦和不幸。

  庄子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是通过合理的理解来化解这些痛苦。比如天气下雨,小孩会哭闹,而大人则不会,因为大人对下雨的理解比小孩子多。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化解这些痛苦。这里可以看到庄子对于老子丢弃知识的观点有不同。

  顺其自然可以让人获得相对的幸福,而通过理解人与自然的同一来达到绝对的幸福。人与宇宙同一,人无我,就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绝对的幸福。人无我了,表面上看人是失去了自我,但是人与宇宙合一,拥有了更大的一个我。

  庄子反对名家,认为名家的辩解都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认知之上的,没有站在更高的观点。从这一点启发到我渐渐有点理解老子丢弃知识及庄子无我的观点。因为无论怎么样,我们都是从自己的思维出发,而我们的思维有限,就导致我们的认知有限,无法到达更高的高度,既如此,则不如丢弃自我的认知,甚至丢弃自我,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七、阴阳家—

邹衍

  阴阳家主要研究星象,占卜等。

  阴阳家为了寻找万物形成的规律,提出了无五行。认为万物都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关联。

  阴阳家试图寻找宇宙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阴阳说,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宇宙形成的原因。另外一个影响宇宙的原因是数,即一二三等数,他们认为五行是由数变化而来。因而有天数之说。

  阴阳家研究历史行进的规律,提出了五德的概念。认为五德的交换造成了朝代交替。比如周被秦取代是因为周的德(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种)被秦的德(秦一直认为是水)所继承。这个学说影响很大,导致后世皇帝都说奉天承运,即继承五德交换的运。

  八、佛学—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

  佛教由东汉时期传入,魏晋时期发展。分大乘佛教(度他)和小乘佛教(度我)。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学认为外界为自心之所现,虚妄不实,所谓空也。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五

  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历似乎说明了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却在此后遭遇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归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

  冯友兰另外举了一个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还有一些物极必反的情况,跟超越客观环境的极限有关。

  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这个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总结:

  越浅薄的人越容易骄傲,越骄傲越容易浅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不要膨胀,想想那么伟大的牛顿,还那么谦虚的讲自己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膨胀很容易让我们达到极限,进而走向衰败,最近沸沸扬扬的乐视公司,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呢?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六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