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时间:2013-02-05 09:44: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健全的社会》是《逃避自由》一书的续篇。还没有阅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1】

  《健全的社会》是我读的艾里希·弗洛姆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我随身携带着读了好几遍,当然,还应该反复读很多遍。

  今天,将《健全的社会》翻开,谢天谢地,弗洛姆的书没有那么那么晦涩,比较平实,但是却很有高度和理性,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身的水平问题,很多书买回来之后,明知是非常好的书,但是读几页之后就翻不下去了。

  心理学派的三驾马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我自己最喜欢人本主义,其次是精神分析,但两者各有偏颇,如果综合起来,必是一件利器,而弗洛姆则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真实的分析人及所在的世界,这种观点与做法甚得我心。

  说到这里又是题外话,小学的第一个梦想是做一个诗人,按理说从这个理想出发的话,走的应该是文学的路子,但是却在后来的路上偏离了,除了很多遗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的题材对于我来说并无多大兴趣,我想写的,并不是那些,而越来越清晰,就是分析,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去分析,一切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事件发生,它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人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的家庭对他有何影响,他的父辈们、祖宗十八代们是如何影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内在世界的,以及这一切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对将来的意义是什么。

  如纪伯伦一样爱与美并存的哲理诗人,我觉得才是真正的诗人,如果只有美而没有思考,我觉得是肤浅和无意义的,因为毕竟真善美中,真是基础,是金字塔底座,美是第二层,而哲思--最终孕育爱的哲思、真理,才是真正的目的地,但是我写不了纪伯伦那样的散文诗,因为很简单,他已经超越了具体的事实,直接对形而上的部分进行深思与讴歌,而我目前做不到,我要的是用绝对的理性的目光来看这一切。

  回归正题,弗洛姆说:

  人的诞生过程可能持续了几十万年,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正在超越自然的全新的种属出现了,生命有了自我意识。

  人是唯一会感到厌烦、感到自己被逐出了天堂的动物。人是唯一发现自己的生存是一个问题的动物,他必须着手发展他的理性,直到他成为自然以及他自己的主人。

  人的进化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他失去了原初的家——自然,再也不能返回,再也不能重新成为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走,去寻找一个新家--一个他创造的家。

  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诞下自己的过程。的确,我们在死亡之时应达到最完全的生--虽然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是在诞下自己之前便死了。

  根据已知的关于人类进化的知识,我们应该像理解个人的出生那样来理解整个人类的诞生。当人跨过了某种最低限度的本能适应的门槛之后,他便不再是动物了。但是,他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无助,不具备生存的能力。随着人类的第一批成员的出现,人开始诞生了,而人类历史正是这种诞生的全过程。人用了几十万年的时间才迈出了人类生活的第一步,经过巫术万能的自恋阶段,经过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阶段,直到开始形成良心、客观及有爱的观念。

  我们从来都摆脱不了两种互相冲突的倾向:一种是,脱离子宫,脱离动物的生存形式,摆脱自由的枷锁,进入更具人性的存在;另外一种倾向是,返回子宫,回到自然,回到肯定和安全的地方。(斯科特·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也有相同的表述,即世间有两种基本的力量:进化的力量与熵的力量,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但世界发展至今,从单细胞动物一直进化到人类,足可以证明进化的力量是强于熵的力量的,只是这一胜出是建立在无数翻来覆去的苦难与超越之上,熵的力量在人身的一个展现即为懒惰等,在这个维度上面,可以肤浅理解为如善恶两股力量之争,只是普通的善恶观念很浅薄。)

  每一次新的诞生都伴随着激烈的斗争。

  人必须在倒退与前进之间,在退回到动物的生存状态与达到人类的存在状态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人人都逃不脱这种选择。任何倒退的尝试都是痛苦的,都必定导致苦难与精神疾病,导致生理上或精神上的死亡。

  受虐和施虐(或占有感、或名利)都能使人感觉到与周围人及世界的连结,这两类感情都具有自我推动机制,所以无论多少都不足以给人身份感和一体感,因而人们的顺从和统治的欲望会愈来愈强烈。这些感情最终将导致失败,不会有其它的结局。

  人身上只有一种感情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保持完整性和个性,这种感情就是爱。爱就是保持自我的独立于完整的情况下与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结合在一起。

  两个人合而为一,与此同时,却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

  自私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它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对自己的真正的爱,它给予这种缺乏以某种补偿。

  4月13日

  从某种意义上讲,母婴关系是悲剧性的。母爱需要母亲付出强烈的爱,而正是这种爱必须帮助孩子日益成长,使他脱离母亲,完全独立。对母亲来说,在这种分离过程开始之前爱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让孩子脱离自己,并希望孩子脱离自己,却是大多数母亲无法办到的事。

  自恋是所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本质所在。(非常之同意,其实仔细梳理起来,阻碍用理性来处理事件的原因,即让自己不能保持客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恋,不是按事件本来如是的样子去判断,而是按照自己内心加工过和塑造过的样子来处理)

  自恋是与客观、理性和爱相对的另一个极端。(自我观察的一个要点就是不认同,不认同内心塑造的世界,而是选择如其所是的世界,自我观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水平的练习,从这个角度来讲,自我观察中一部分就是练习克服自恋)

  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关涉到人对自然、人、社会以及他自身的认识。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对生活的某个部分的虚幻的认识中,他的理性能力便会受到限制或损伤,他会因此也无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发挥他的理性。在这一点上,理性很像爱。爱是一种指向所有客体的感情,它与仅仅指向一个对象的爱不能共存。同爱一样,理性这种人所拥有的能力必须拥抱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当一个人的世界变得全部理性,我认为,便是所谓的开悟,便是真正爱的开始,理性孕育了爱,因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旁观,我们得以从全局来看这个世界,才得以了解每个人以及全人类在这漫长进化路上所经受的折磨与苦难,因此真正的慈悲心才能发出,因为懂,所以才能爱,因此可以说理性孕育了真正的爱,美则是终极和谐的代表,是召唤,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而在实践理性的“自我观察”的过程中,之所以会遇到障碍,则是因为自我观察时倘若不能分辨功能失调的被欲望和恐惧绑架的盲目的思考以及真正的人的利器--理性的思考的区别,而懒惰的不加分辨的统统给予压制,那么,理性的发展也被压制了,自然,进化的过程随之停滞,发展理性即意味着克服自恋、克服恐惧与欲望,明白自己是谁,唯有意识到培育自己的理性——即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方是真正的解脱/救赎/修行之道时,人才能在进化的路程上继续前进)

  4月16日:

  最新的感悟,开悟这种状态,到底存不存在呢?

  依稀记得高中时曾有一个朦胧人生目标,我要做一个道德完满?/精神崇高?(具体字眼我忘了)的人,到了大学,在数年的精神痛苦之后,我开始寻求出路,学佛,是第一次正式踏上对精神之路的寻求,这一时期,那个目标逐渐变清晰:我要开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由一个曾经虔诚过的佛教徒,逐渐从表面上同佛教渐行渐远,但从内心深处却觉得,我离佛陀讲的内涵却是比以前近了。

  比如开悟这个目标,我坚持这个目标了近6年,内心数次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我追求的是将来的开悟,这是否意味着我依然是把当下当作手段,把未来当作解脱,从这个角度讲,开悟的目标和“活在当下”这一金科玉律似乎实际上是相违背的。

  以前我所追求的开悟,实际上是指,在某一

个时刻豁然开朗,彻底摆脱小我和幻想束缚,用心理学词汇来讲述就是从人生早期建立起的不良人生脚本中解脱,从此以后,依据理性生活,内心不在被异化的情绪和思维控制,而是我控制它们,于是内心可以做到不随外物流动,清凉自在无比,从此从痛苦中解脱。

  然而有两点区别介于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和佛学的理解,一是方法,心理学倡导用理性的方法来达到这一人的进化,即锻炼理性观察的能力及学会控制思维和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的能力,对于提高理性和控制思绪,可以用循序渐进客观可观察的方式来锻炼,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方法是可知的,也是可量化的,你让我现在一下子在不需要思绪纷飞的时刻停住头脑,达到佛说的“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境界,那么我自然是坚持不到多长时间的,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当然,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但是,通过坚持每天冥想多长时间,这个目标是可以循序渐进的达到的,方法如同锻炼肱二头肌一样,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神秘与不可知,人是完全可以通过理性来了解并选择做与不做的,而佛教及其它宗教,它们有无数个法门,每一个法门的核心基本上也都是和上述原理沾边或相符,不同的是,宗教常常会限制一个人的理性,阻止一个人真正的独立的客观的思考,而陷入权威和偶像崇拜、教条主义等头脑束缚之中;第二个区别就在于对痛苦的态度,佛教的态度是离苦得乐,人总有一天通过修行会摆脱痛苦,总之痛苦是不好的,因此容易使人产生逃避痛苦的趋势,而真正的心理学认为,痛苦是炼金的火焰,只有经过火焰的燃烧,贱金属才有可能被炼成金子,这才是炼金术的秘密,人因该正视生命中的痛苦,因为它是人进化的转化器,人生苦难重重,我们需要做的,是勇敢迎接挑战、永不气馁,无惧改变。

  总之,《健全的社会》接下来的一百页内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主要观点,我理解为,理性的思考是人的利器,人使用这一利器在数十万年以来不断进化,直到今天,今天的问题依然是思考的问题,资本主义的原则已经超越物质界而蔓延到本来它不该涉及的精神领域,人的精神世界陷入资本主义的游戏中不可自拔,理性和独立思考全面沦陷,大面积的人越来越被“交易精神”所异化,将精神世界甚至人本身也交易化、物化,而忘记了自我及人之所以为人,以至于让世界越来越疯狂。

  今天,我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两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或许无欲以观,指的就是以理性来观察这个世界,目标是理解,得知人生的真谛,有欲以观,指的是将理性观察来的真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体验其运行,以检查修正,如果仅仅在快乐中体验,那么这体验也是没有厚度的。这两句依旧是修行的法门。

  另外,人常常被非理性的思考与情绪所控制,无法控制的发脾气或者经历伤痛,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性情,但是实际上,人自身才是主人,而思考与情绪只是人得力的工具,正确的情况是我们可以自如的操控它们,而不是反而被它们所绑架,而我们使用这工具的依据就是理性,理性代表终极的爱、悲悯与责任。

  《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2】

  在第六章中,弗洛姆引用了众多名家的观点来证明他对异化的看法。这包括19世纪的伯克哈特、托尔斯泰、蒲鲁东、杰克·伦敦、菠德莱尔、马克斯、杜尔凯姆、梭罗等人,还有20世纪托尼、梅奥、芒福德、赫胥黎、施韦策和爱因斯坦等人。

  弗洛姆在第七章中总结了19世纪和20世纪名家关于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上是宗教的、道德的。人是目的,绝不能被当作手段来使用。

  弗洛姆总结出现在治疗资本主义病症的三种尝试,分别是:极权主义的偶像崇拜、超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极权主义的共同点是给原子化的个人以新的避难所和安全感,本质上是异化的极点;超级资本主义建议将工人的努力和他的工资相挂钩,工人可以不断分享公司的利润,收入直接与公司相关,但是这种制度在本质上是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相同的,金钱依然是社会认可的方式,人依然是异化的人。弗洛姆认为社会主义是所有方法中最重要的尝试。社会主义的最目的是解放人,使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高的目标,但是弗洛姆又对马克斯等社会主义学家提出了克制的批评,马克斯还是无法摆脱国家和政治权力等传统观点,认为要通过工人夺取国家权力来达到废除国家的目的,要通过革命来夺权,而弗洛姆对这种中央集权的思想是有所抵触的。

  那社会主义不是出路,什么才是通向精神健全之路呢?对于精神已经异化的人,弗洛姆觉得要改变建立在精神结构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实际生活,不断地增强自我意识。精神健全的人不是懒惰的,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因此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创立一种工作境遇,人们可以共同管理和共同决策,资本所有者只能获得利润,而对所以雇用的人没有无限的支配权利,在这种境遇中,人们会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最有意义的工作上来,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对所做工作的意义,感到与工友一起而不能分开。

  共同管理和共同决策需要政治的转型,但是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人数太多必定不可能,弗洛姆认为可以按照地方和工作地点来分成小的团体,这些小团体普选产生的众议院与普选产生的总统以及由面对面团体所产生的上下议院共同分权,这样作为个体的公民 就全部参与了决策和管理当中。

  在文化转型方面,教育的任务是让人们牢记指导我们前进的理想和准则,要保证成人教育的可能。教育是引出人内在的东西,让人摆脱接受倾向,而养成创造倾向,创造集体艺术和非宗教艺术,实现人的内在目标和人的尊严,实现友爱、理智、实现精神价值对物质价值的超越。

[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