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禅的心情日记【实用3篇】

时间:2011-09-04 02:28: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悟禅的心情日记 篇一

今天,我坐在寺庙的静室里,闭上眼睛,深呼吸,尽力静心。我的心情很沉重,仿佛有一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我努力让自己放松下来,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下来。

看着窗外的风景,我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曾经我以为自己已经悟得了禅道,可是现在看来,我还是太过浅薄。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我感到无助和迷茫。

我闭上眼睛,试图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告诉自己,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有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安宁。我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平和的状态中,放下杂念,让心灵得到净化。

渐渐地,我感到心情平静了许多。我开始明白,悟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修行和钻研。我明白了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道理,我才能真正悟得禅心。

我决定每天都坚持修行,不让外界的纷扰干扰我的内心。我相信,只有在内心真正平静的时候,我才能真正体会到禅的奥妙,找到心灵的归宿。

悟禅的心情日记 篇二

今天,我再次来到寺庙,坐在静室里闭目养神。不同于上次的焦躁和不安,这一次我感到内心异常平静,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海洋中。

我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仿佛心中的雾气已经被驱散。我开始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呼吸,感受到每一次呼吸带来的平静和安宁。

我看着窗外的一缕阳光,感受到了它带来的温暖和希望。我明白了,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只有珍惜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开始尝试观照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执念和烦恼。我努力放下这些杂念,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和明亮。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我明白了,只有在内心真正平和的时候,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决定坚持每天的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我相信,只有在内心真正平静的时候,我才能真正领悟到禅的奥妙,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悟禅的心情日记 篇三

悟禅的心情日记

  “禅”,《辞海》上的解释为:“静也。释教以清静为宗,故称禅。”后来“禅”字成了佛门专用语,和普通人家搭不上边了。和尚出家要讲“禅定”,“禅定”有四种:一是常乐独处;二是常乐一心;三是求禅得通;四是求无碍佛智。我的文章中“禅”字使用的频率不高,总是让人有点儿玄的感觉。后来走的地方多了,也与一些佛门大师攀谈过,渐渐地对“禅”有些具象化了。

  几年前,我曾到广东游览过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自然风景区,鼎湖山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北回归线上。

  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一片青山绿水,而是山顶上那座古庙庆云寺。那座寺院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据说清咸丰年间曾被大火烧毁,现在的寺院是清代重建的。庆云寺按其派别属于佛教南宗,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广东潮州的开元寺、广东广州的六榕寺,同称为“广东四大名刹”。历史上的佛教无论南宗北派,都纷纷前来朝山进香。传说在它鼎盛时期光和尚就有一千余人。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还专门铸造了一口直径约3米的“千人锅”,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在寺院的大殿旁,我和一位身着深黄袈裟、须眉皆白、气宇轩昂的老和尚攀谈起来。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与庆云寺有密切关联的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的故事——

  弘忍年岁大了,需要选定法嗣(即继承人),他要求神秀与慧能将自己对大千世界和人生的见解写成一偈让它审定。神秀的偈语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智能也写了一偈,比神秀更高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后来,弘忍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我问老和尚:“慧能的偈语好在何处呢?”

  老和尚半闭着眼睛,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说:“慧能六根已净,禅性极高,一切皆空,道行高超。”

  老和尚的一席话,使我领悟到了什么是“禅”的涵义。

  离开庆云寺后,我又想起了多年前去苏州寒山寺的情景。寒山寺是江南名寺,因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名声大振。人们去寒山寺主要是受张继的引导去听那“夜半钟声”,但寒山寺的钟声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听到的,据说只有在年节期间的半夜才会撞钟108下,其声音悠扬,十数里可闻。张继当时夜泊枫桥正是考试落第、仕途不畅之际,他忽然听到钟声,仿佛服下了一副清凉剂,从中领悟到了禅的本意。回去以后他发愤读书,最后中了进士。

  这就是“求禅得通”的意思,原来钟声中也包含着禅的本意。佛教界人士的解释是:“禅者”即“禅那”,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这和笔者在前面所叙述的《辞海》上对“禅”的解释是一个意思,难怪和尚、法师们有“坐禅”这门功课。“坐禅”,实际上就是将被尘世所污染的心灵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一切言行。我等凡夫俗子想要真正地进入禅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悟禅的心情日记【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