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时间:2014-07-01 01:14: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注释

  (1)时:按时令。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 ,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ǘ,驴):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19)自多:自夸。

  (20)大:同“太”。

  (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àn,现):显得。

  (22)奚:何,怎么。

  (23)礨(lěi,磊):石块。礨空:蚁穴,小孔穴。大泽:大湖泊。

  (24)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25)号:称。

  (26)连:继续。

  (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28)分(fèn,愤):分性、秉赋。无常:不固定。

  (29)故:同“固”。

  (30)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

  (31)知量:知道物量。

  (32)曏:明。故:古。

  (33)“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

  (34)分(fèn,愤):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

  (35)坦涂:大道。涂,同“途”。

  (36)说:通“悦”。

  (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38)倪(ní,泥):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

  (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

  (40)信:真实。

  (41)垺(fú,俘):同“郛”郭,城墙。殷:盛大。

  (42)便:通“辨”。异便:不同的.区别。

  (43)期:凭借。

  (44)数:数字。

  (45)不期:不可能。

  (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

  (47)辟异:傲慢怪辟。

  (48)倪:标准。

  (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

  (50)恶(wū,乌)至:什么标准。

  (51)差:差别。

  (52)差数:差别的概念。等:相同。

  (53)功分(fèn,愤):功利的性分。

  (54)趣:通“趋”,思想倾向。

  (55)操:主观标准。睹:可见。

  (56)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

  (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

  (58)常:无法变动的规律。

  (59)丽:通“欐”,屋栋。

  (60)性:才性。

  (61)师:推崇。

  (62)“女恶”两句:女:汝。家、门:范围、界限。

  (63)趣:求取。

  (64)衍(yǎn,演):通“延”,发展。反衍:反方向发展。

  (65)无:勿。而:你。

  (66)道:大道。蹇(jiǎn,剪):阻塞,引申为抵触。

  (67)谢:代谢,衰落。施:移,转。

  (68)严:通“俨”。有:语助词。

  (69)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

  (70)畛(zhěn,枕)域:疆界。

  (71)翼:庇爱,偏护。

  (72)成:万物之成形。

  (73)位:守住、固定。不位:不固定。

  (74)举:提取。

  (75)消:消亡。息:生长。

  (76)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

  (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

  (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79)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

  (80)反:通“返”。极:尽。

  (81)落:络,笼住。

  赏析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内篇之义高矣,故不易说之;杂篇之义已远矣,故不可说之;外篇正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正当发其本意以归于内篇,辨其真假以使统杂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择外篇一文而说之。

  外篇文亦多矣,择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为何如此?因为此篇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本文是寓言,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切,就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海更广大无边,自叹不如。海若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这故事告诉我们须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也可以说幸运)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广大广阔的大海海神你老人家千万别和我计较,我看到你如此广阔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让你老人家见笑了。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最高的真理。总之,人因为受到各种限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岂不闻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偏见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骂,所以就连圣人也只能“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唉,难啊,难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骂了个一无是处。不过海神绝对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满吗,那我先打打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贬你一顿,等到你自己贡高我慢的坏毛病消除了,再告诉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道“今尔出于江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行,你能知错就改,孺子可教。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看来我还是可以给你讲一讲大道理的。海神接下来讲的什么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大海如此谦虚,我们更不可骄傲。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现代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宇宙范围从层次上可分为渺观,微观,宏观,宇观和胀观几个层次,它们之间分别以夸克、布朗运动的颗粒、行星和总星系为界,分别属于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经典科学、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研究的范围,当然,渺观之下还有无数更微小的层次,胀观之上还有无数更高的层次存在。也许大家对介观(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层次)比较熟悉,因为这个层次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纳米技术所在的领域,所谓纳米技术,从技术层面看,就是操纵单个分子或原子的技术。一纳米有多大呢?我们知道,我们在中学学的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很小的,分子就是纳米级的粒子。经过简单的计算,就知道,分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而原子的大小只有10-10m,是分子的十分之一,基本粒子更小,只有小于10-15m,至于夸克、轻子则只有小于10-18m了。但还有比这更小的,超微观层次是指小于普朗克尺度的范围。所谓普朗克尺度,就是在普朗克空间:10-35m,和普朗克时间:10-43s之下的范围。自然科学的视野从空间上看,最大范围与最小范围相差达到1061 倍,从时间上看,最长与最短相差达到1060倍。两个数目初看起来是很大的。说到大数目,我们可能有些情况下对下面几种情况下的数目感到无法计算,比如一场大雪中落下的雪花数,一场暴雨中下来的雨点数,全世界森林中的树木上所有的叶子数,海洋中的水滴数等等,这些数目太巨大了,谁能计算得出来?只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但是所有这些数目都远远比不上总星系中的原子数,而后者只不过1081-85而已。

  至于说到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应该都知道“沧海桑田”的典故,说的是仙女麻姑自成仙以来,已经三次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了麻姑如果碰到下面这几位神仙,那简直就年龄太小了。据《东坡志林》记载“尝有三老人遇,问其年。一曰:沧海变桑田时,我下一筹。尔来我筹已满十间屋。一曰:吾与盘古有旧”。这两位神仙的年龄真是久远久远矣。“筹”,简单说就是小木棍,沧海桑田一变迁以一个小木棍来记录,这种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经堆满十间屋了,你说他老人家有多大吧。另一位也不简单,盘古何人也?开天辟地者也,“吾与盘古有旧”,那还不与天地同寿?其实根据现代科学的计算,地球在太阳系中就好像一个沙粒在操场之中一样,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又好像沙粒在操场,银河系在总星系亦然,而总星系在宇宙中连沙子也不是,而是无穷小。所以,海神说自己在天地之中很是渺小,并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啊。

  河伯听了这番道理,深觉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体会给海神说出来,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则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你看,我刚表扬了你,怎么你又迷糊了呢?“否”,你这样说那就不对喽。大理我给你讲了,但尚未与你语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细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穷至大之域?”你以为原子就是小之极至吗?你认为总星系就是最大的了?唉,刚才我真和你白说了,你刚从一个陷阱里跳出来又进入了另一个陷阱,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须知天外有天,总星系之外还有总星系,原子之下还有原子,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总星系就好象是原子那么渺小,而从极微小的层次看,原子就好象是总星系那么浩瀚。你得连天地的境界都超越过去,达到道的境界才行。

  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 “径 ”,直。

  不辩牛马 辩:通 “辨” ,辨识 。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大:通 “太” ,大的 。

  人卒九州 卒:通 “萃” ,聚集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通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拘于虚也 虚:通“墟” ,指所居之处。

  词性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东面而视 面:面向,朝向 。

  名词作状语  秋水时至 时:按时。  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 。

  形容词作动词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尽 。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虚:流尽,放空。

  形作名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美景。

  意动用法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认为...少 。  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认为...轻。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认为...多,自满 。  方存乎见少少:认为...少。

  一词多义

  之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  伯夷辞之以为名(代词,指天下)  五帝之所连(结构助词)

  于  于是焉(介词,在)  至于北海(介词,在)  吾非至于子之门(动词,到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  莫大于海(介词,比)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介词,由于)

  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借)  伯夷辞之以为名 (连词,来)

  为  以为莫己若(动词,认为 )  不可为量数(介词,用)  伯夷辞之以为名(动词,取得)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及、比得上)

  闻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而  顺流而东行(连词,表顺承)  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省略句  尔将可与(吾)语大理矣  万川归(于)之  此其比(于)万物也  伯夷辞之以(之)为名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为量数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色。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即指整个中国。

  乃知尔丑:丑:古义,鄙陋,低劣。今义,形容难看的人或事物。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8-14][17-19]。曾作过漆园吏。生活因家境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鉴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象“ 一棵难看的树大家认为它无用,有一个木匠他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