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时间:2013-08-01 02:38: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1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 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2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 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 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 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 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 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3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 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 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 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 丑。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4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 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 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 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5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6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

  ①归:归顺,归附。

  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 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7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

  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 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 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 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8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

  ②怨:埋怨。

  ③知命:懂得命运。

  ④穷:走投无路。

  ⑤无志:没有见识。

  ⑥失:过失,过错。

  ⑦反:反而。

  ⑧岂:难道。

  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 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 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 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9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为:给。

  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伏:趴着。

  ④故:从前。

  ⑤耳:耳朵听。

  ⑥鸣: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摇摆。

  ⑧奋:竖直。

  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10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11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

  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③交际,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

  ①责备,责怪;

  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

  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

  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

  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S,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S”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12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 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 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些常见的单音节词,出现在纪传文中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官员行为、他人(官场)反应、社会评价方面来掌握。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篇13

  甲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闹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挠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闸。公孙闹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挠:挠,念náo。曲挠,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 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

  (2)面刺:( )

  (3)期年:( )

  (4)不相说:( )

  (5)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闱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2)当面指责。

  (3)满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闸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意思对即可)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