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由来和发展

时间:2013-05-01 06:44: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红楼梦》的由来和发展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由来和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考证《红楼梦》时,历史资料中的下列两项,引起红学界许多人的争论:

  1)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

  2)洪昇的《洪上舍传奇》。

  第一个问题,在拙文中已经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分析第二个问题。

  洪昇在临死前,写完了他自认为最得意的戏曲《石头记传奇》,又叫《风月宝鉴》、《洪上舍传奇》。康熙43(1704)年,他带着剧本《石头记传奇》到江宁找曹寅,请他作序,另一个目的是想要他帮助刻印发行。曹寅看后,答应写序言,并对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他扩大内容,改写成小说。洪昇觉得自己写小说不如写剧本,得心应手,因而提议:曹寅将剧本《石头记传奇》增扩成小说。留下剧本后,在归途中,洪昇落水身亡。

  现在不知道洪昇的《石头记传奇》的具体内容,大家估计是以宝玉和黛玉相恋为中心,讲述中国妇女的悲戚命运。所涉及的人物不多,主要是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平儿等。笔者认为:在《石头记传奇》剧本里,宝玉绝对不是姓“贾”;甄家和贾家完全是曹頫为影射他曹家用“假语村言”而设计的;恐怕连黛玉、宝钗、凤姐的姓都不同于“今本”《石头记》。

  曹寅根据好友生前的遗愿,将洪昇留下的《石头记传奇》戏曲改写成小说。显著增多描述女子的人数;可以肯定:鸳鸯、晴雯、李纨、史湘云等是曹寅新增的;达12个,故取名为《金陵十二金钗》。《石头记传奇》中人物的姓氏未变,并保存了洪昇写出的部分精彩诗词和曲词,如《葬花吟》等。

  曹寅去世后,也未将他的小说稿本流传。刘一心先生对《金陵十二金钗》的评价是公正的,他写道[3];

  “可以说《金陵十二钗》无论其主题深度、广度,人物、故事及思想性,既保留旧稿《风月宝鉴》的某些精彩,而又远远突破洪升旧稿。他巧妙地诠释了康熙(包括曹寅)的文化理念;及当时的文化政策与策略,写尽了天下女子的悲、欢、离、合,足见故事之多;而且,主要角色虽保留原名及其主要性格外,但小说的发挥,已经远远摆脱旧稿。若说曹寅此创作参考了《风月宝鉴》,那是肯定的;但其小说的主要篇幅,应是藉他不久前创作的杂剧《太平乐事》发挥的”。

  一直以来,红学界围绕小说《红楼梦》、今本《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金钗》的内容同洪昇的《石头记传奇》(或《风月宝鉴》)剧本的关系,曹寅同洪昇二人之间的讨论和分工等进行了不少的争论。也有人提出:今本《石头记》起源于洪昇的剧本《石头记传奇》,但都不否认曹雪芹对今本《石头记》的著作权。因为历史上有不少先例,如戏曲《西厢记》是按照唐朝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改编而来;大家都承认作者是王实甫,尽管两者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姓名都未改动,完全照搬。

  唯独在2006年,土默熱先生独出心裁,自吹自擂他的新发现:今本《石头记》是洪昇创作的,“传统红学”完全弄错了作者和小说的文学原型,成为“一门‘张冠李戴’(石冠红戴)的荒诞学问!”他自命为“土默熱红学”,并鼓吹:“土默热红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学术体系,是一座在胡适红学“基础”之外重新构建的全新的红学大厦”,土默热红学体系,不仅是一座全新的大厦,更是一座科学的大厦”,而将洪昇的《石头记传奇》剧本同今本《石头记》和《红楼梦》小说之间的极大差异,抛在脑后,置之不顾。

  既然“小说”改“剧本”,可以有版权;为什么“剧本”改“小说”,就没有版权了呢?如此明显的道理,土先生到底是不明白?还是故意装糊涂?

  在洪昇的'《石头记传奇》戏曲里,主要讲述宝玉和黛玉相恋的悲惨故事。因戏曲形式的限制,主要人物不能太多;但曹寅的创作,所描写的美女的人数已经增加到12人,故改名叫《金陵十二金钗》。而曹頫改写成《风月宝鉴》时,不仅美女人数大增;而且由原来的“金陵王府”扩写成“宁国府和荣国府”,情节增加了元妃省亲等的活动内容;结局变成在黛玉死后,宝玉出家。曹雪芹增扩《风月宝鉴》时,除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外,还有“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等几百名女孩,总计人数达九百余人;情节中增多了秦可卿姐弟的死、薛蟠打死人、夏金桂武闹薛府、同性恋者、大闹学堂、倪二、鲍二夫妇、刘姥姥、春燕妈、柳家的、秋桐吵架、蒋玉菡、贾芸的钻营、马道婆施法等,以贾府为重点的四大家族的兴衰;篇幅由戏曲《石头记传奇》的一万字左右(根据《长生殿》的剧本估计)增加到一百万多字等等。

  可见,现有的《红楼梦》版本不仅不同于《金陵十二金钗》,而且已经完全不同于洪昇的剧本《石头记传奇》。尽管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相同(但姓都更换了),有些情节相似;但是,内容和涉及的范围、情节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人物的细腻刻画,以及写作的宗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要稍有文学修养的人,都会得出今本《石头记》和《红楼梦》有了很大的创新,岂能将它们的著作权改成洪昇,而把曹頫、曹雪芹等人排斥在外?这也正是洪昇及其妻妾的后人一直未向曹家提出抗议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洪昇的朋友朱彝尊、赵执信、吴仪一、拙庵和尚、李天馥、高士奇、张云翼等的后人对曹雪芹的著作权不提出异议的原因。

  土默熱先生为了名利双收,以推翻“传统红学”,打倒“曹家店”做借口,声势浩大的举旗“造反”,最终结果只能是名声扫地,向公众自暴其本来面目!当然,土先生的行为就像在电视上大做广告,造声势,卖吃不死人的“妙药”一样,唯一的效果是他们大发洋财,病人遭殃!呜呼,这是我国市场经济给大家带来的小小弊病!

  成书过程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主要人物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绰号"混世魔王”,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薛宝钗:与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之冠,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王熙凤: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

  贾母: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儿孙媳妇。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晴雯:荣国府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

  思想内容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艺术成就

  《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作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其中不少形象已流行于生活之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笔法可谓多样、特色尤为鲜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融合精彩的环境描写,以刻画人物丰满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是作者的独创。作者对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没有像一般小说一样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采用似乎不经意实则是别出心裁的粗笔点染,将大范围的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特征融化到小说的细节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特别氛围。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的由来和发展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