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法则(2)

时间:2017-09-03 05:17: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内经》养生法则

  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意守、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防病缓老。

  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所以情致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表现过于激烈时,才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5、外知所避

  "外知所避"即对四时不正之气,要恰当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中医养生观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致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故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古书有一案例说:当时天下瘟疫大流行,早晨三人同出家门,结果"饱者安,饥者病,饮酒者死"。这说明正气在发病中也起很大作用,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古代的"伤寒"、"瘟病"、"瘟疫",近时的"病毒脑"、"SARS"、"甲流感"等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都应以"避其毒气"为主,进行严格隔离,切断感染源,同时宜扶助正气(即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6、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指出养生的法则之一是顺应四时阴阳特点来保健。

  例如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应该锻炼形体,坚持室外活动,进行日光浴。

  调节情致,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调节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调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

  7、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根据王冰的说法"术数者,保生之大论",就是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中医理论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造了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跷。按跷也称"按跻"。

  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跻,谓捷举手足。"

  可以说,导引为主动运动,以骨骼肌的运动为主,如适当的劳动、行走、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按跻为被动运动,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使他的肌肉与关节等发生运动,包括现在的推拿、按摩等,主要用在治疗各种疾病。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如健康谚语所云:"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内经》养生法则(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