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

时间:2011-07-07 07:18: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长;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右;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

  《诗经·蒹葭》注释:

  1、蒹(jiān)葭(jiā):芦苇。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青苍,老青色。

  2、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3、一方:另一边。

  4、溯洄(huí):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

  5、溯游:顺流而下。游,一说指直流的水道。

  6、宛:宛然,好像。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意思。

  8、晞(xī):干。

  9、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0、跻(jī):登,升高。

  11、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已:止,干。

  14、涘(sì):水边。

  15、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16、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诗经·蒹葭》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一毛一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意象感。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一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一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诗经·蒹葭》后世影响: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风·蒹葭》的影响,由此可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此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当代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作《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