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原本是古代兵法(2)

时间:2017-09-02 01:45: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易经原本是古代兵法

  在军事方面记录了大量的军事活动;有利用大雾天气向敌人进攻的战术,有燃放烟雾用于疑兵,围攻城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甚至还有运用“恐吓”最原始的心理战战术等等。

  坤卦第二记述的“牧野大战”前的决策“履霜,坚冰至。”与《尚书》记载的“武王师渡孟津” 的季节“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利用隆冬黄河封冻,挥师渡河完全吻合。

  在自然科学方面,三千年前己经知道给产妇喝鱼汤下奶生活常识“包有鱼”。繁重的体力劳动,激烈运动可以造成孕妇流产等。象这样的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科学的结论,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是《易经》成书的主旨亦是后人对其推崇的主要原因。

  姬昌崇尚实践不相信占卜。在《易经》中有两处关于占卜的记述,屯卦第三,六三爻:舍,往吝。记述的是经过占卜前往(朝歌)会有高兴的事。而实际上后来在朝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很凶险。颐卦第二十七,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颐卦篇记述的是征讨四方诸侯取得胜利后,即将拉年牧野大战之前的愉快的心情,此时的姬昌冷静地告戒“通过占卜断定战争的结果不好。”姬昌指的这次占卜(占龟)应该是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中记述的牧野大战前师渡孟津的占卜。

  《易经》不愧为上古时期的科学百科全书。

  古人把姬昌称为圣人是对姬昌的赞誉也是对唯物主义科学的赞誉。古人把姬昌称为圣人加以崇拜,还说明了人们对唯物主义科学的渴望和信服,远高于对占卜活动的信任度。

  五、没有当今考古科学的成就

  《易经》中所记载的珍贵史料

  和其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

  其蕴涵的科学辩证法将被

  继续掩盖

  认识《易经》和《易传》用历史唯物的思想方法,着眼其历史背景才能真正拿到金钥匙,打开《易经》这部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

  世界上没有哪一事物不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今没有哪一项尖端科学不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的产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数字信息”如此,“神六飞天”如此,如果没有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当今社会的高度文明,自然科学的高度进步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的祖先不但在上古时期就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认识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了“八卦”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哲学理念的,认识事物的“工具”,而且在实践中对它的功能加以完善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运用它的科学理念服务于社会实践。而《易经》的成书的过程和其指导实践的过程,更证明了远在数千年前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已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科学动力了。

  《易经》中闪亮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为社会的发展,由奴隶氏族社会向平民私有制的封建社会过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稍后一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基础,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思想体系之一的“儒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吾从周”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起点。

  但是在经历九百余年的实践后《易经》的唯物主义思想最终被封建的“上神论”取而代之,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科学发展,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就会乘虚而入,借题发挥,其结果是必然的也是沉痛的。唯物主义没有强大的自然科学做后盾,同样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从历史的角度再次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而伟大。

  社会又经过两千年的轮回,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电子技术、信息枝术、生物工程、乃至宇宙空间技术等等,等等的科技成果为唯物主义的哲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已经没有任何学说能够取代它的科学性,作为充满唯物主义智慧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被推崇为群经之首的综合巨著《易经》,必然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现其真容,而当今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现代的考古科学成果为重新打开《易经》提供了物质基础。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ze音:责)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音:违)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的成书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建功立业取得政权,为的是天下的(百姓)都能从中受益,这些谁能超过文王姬昌呢?窥探《易经》,精深的道理被绳索捆住而隐在其中,从隐藏的深处把它挖崛出来探明其中的深奥,可以判断天下事的好与坏。成就天下大事的勤奋而不知疲倦的宝物,哪一件能超过灌木丛中的老龟呢?(老龟)原本是上天造就的“神物”,文王姬昌将法则(制)于(甲骨)之上,阐述天地间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再照着去做,……。

  系辞的这段话除了再次重复了《易经》是“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安邦定国之策外,他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易经》最早是刻制在龟甲骨上的,也就是说《易经》的原版使用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十九世纪末才被世人发现并认识的殷商时期的文字,在所的史书中都没有它的踪迹。试想如果今天仍未发现甲骨文我们当如何理解“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可以肯定,无法正确理解。

  从现有的史料看,汉字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大阶段;一是史前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字不多只在少量陶器上有发现,不能形成体系只能算是文字的雏形。第二阶段就是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包括“古文”)其使用的年限应至少不低于一千三百年(商殷中期——约公元前210年)。第三阶段是秦篆,由秦末李斯创制,又被称为小篆,字体秀丽但书写不便很快就秦汉隶所替经汉代改造后形成的汉字,即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体系。

  但是从汉字释意的角度划分,各阶段虽有传承关系但确属两个体系;殷周秦代的甲骨文、金文、古文为一个体系,汉以后至今为一个体系。换一句话解释就是,秦以前的文字与汉以后的汉字在字的表意,造字法则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汉书》称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用先秦文字书写的“篇籍”称为“古文”《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是共王坏孔子宅从夹壁墙中得到的书,这些书毫无疑问是因秦焚书而藏入夹壁墙中的,至发现只七十余年,这些文字已称作古文,可见汉字在字义上已与先秦的文字有了差别。只是汉初的学者对先秦文化并不陌生司马迁、主父偃、董仲书、孔安国等大部分学者均通晓古文而正是这一时期,汉字体系尚未成熟的时期整理编撰了许多重要先秦著作。

  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被发现以后,一百多年来经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取得了

  巨大成果,认定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体系,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代汉语言的文字是一致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字使用上转注、

  假借己有使用。对甲骨文做出这样的结论应该说基本正确,但是对甲骨文中是否有形声、转注、假借三种造字法则应予商榷,如甲骨文具备了上述六种造字法则,汉书中记述的汉武帝时期发现的先秦“典籍”就不应被称为“古字”由此可见《汉书》成书的东汉时期所使用的文字体系已是成熟期的汉字体系,与“古文”体系的文字有了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从一些常用字的演变可以领会文字的演变脉络,人文和社会的变化如“母”字;早期甲骨文为“跪人”形,西周以后的金文已演变成直立的女性形象,这说明妇女的地位在西周已有很大的提高。父字在甲骨文中的表意是“斧”本意指的是兵器或刑器,《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在本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易经》蛊卦第十八,“干父之蛊(箇)┉┉”记述的是纣王用斧头砍杀比干王子后又施以蛊刑的文字,父字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成了家长的代名词是否与西汉的皇权贬周而崇殷纣有关?《史记》儒林列传: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从史记这段记述看至少汉景帝对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有所顾忌。

  甲骨文、金文与汉以后的文字最大差别是表意范围不同,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字上。汉以后,汉字一般是一字一音一意,只有极少数的字是两个以上的读音和特有的含意如;“浬”表示的是“海里”,读作“海里”シ是义符表示“海”,里是音符兼表意。这种汉字的表意形式在当代汉语中已基本不使用,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这种表意形式却是组合文字够成表意的主要法则在太公寻踪与文王简考一节中己经提到,下面再举数例:

  交: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身被蓑衣的站立人形,(也可以看作带着斗笠的人形。见郊、校详解),由于看上去两腿交叉,在秦汉以后为交叉的交。但根据《易经》中使用的语言环境“交”的本意指的是“值勤的军士”,右边与耳部(邑)组合为“郊”需卦第五“需于郊,……”这三个字说的是;雷雨天气军士要在城邑四周站岗巡逻,……。现代汉语“郊”延伸为专指城市的郊区。交字的左边与木组合为“校”本意为手持木棍(军棍)的军士,噬嗑挂第二十一“屦校灭趾,……。”译成今语是;与背着篓的女人去上街,手持军棍的军士瞪起双眼不让走动。“校”在秦汉以后成为武官的官阶名称如“校尉”等一直延用至今,学校是近代的新名词按照传统学校的本名是“学堂”或“学馆”。

  亘:(读xuan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中间“曰”是回旋的水流形上下横表示的是河岸,本意是流量很大的河,左边与木组合为“桓”的表意是“用木棍(树木)在河岸边加固护栏(用于军事)。屯卦第三“盘桓,……。”译成今语是:用船般运石块和大木加固河道的防卫。亘左边与心组合为“恒”则表意为“当心察看河道”,需卦第五“需于郊,利用恒。”译成今语是:雷雨天气军士要站岗当心察看河道,这样去作(对防务)有利。

  上面只举了两个例子,在甲骨文中绝大多数组合字的表意都是通过上述法则表意的,因此当判定《易经》是未经过甲骨文、金文对秦篆和汉隶对译以后,《易经》真容大部分就浮现出来了。

  但是在破译《易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有些字的字意在由甲骨文、金文对秦篆和汉隶的转换中发生了字意转移或是正好相反的转化,对此忽然想起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并非虚构。对于这一部分字破译的方法是:

  一、多次出现的同一字,寻求其释意一致并在每一处语言环境下都符合逻辑。这样的解读证明是正确的,基本达到贴切原意。

  二、对于各别出现频率不高但其表意又关系到全篇逻辑的的占居文章“句眼”的字,则经多方考证对传统释义以纠正,下面举例数字:

  乾、朝:乾在易经中共计使用了五次,“朝”出现在讼卦第六“终,朝三褫之。”,乾与朝在字形上是有联系的字,正确地解释“朝”的本意是打开“乾”字的关键,经反复论证朝字在殷周的甲骨文时期的本意是“日落草中,月已升起”指的是一天将近结束指的是“黄昏”。乾字的本意则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乞祷”。

  牝:“牝”在坤卦第二和离卦第三十中各使用了一次,牝字解释为雌的主要根据应是因《尚书?周书?牧誓》有“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句,殊不知这正是汉成帝时期为将《易经》打入卜筮之书专门定制的一把大锁,坤卦第二记述的是“牧野大战”出兵前的誓师和出兵后的战略方针因此“利牝马之贞”说的是杀牲誓师犒赏三军的仪式,马的本意是“怒”,所以《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有“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提示,揭示“乾(键)”“坤(川)”的因果关系。牝字的右边?匕?在甲骨文中有两来源,一个与女性有关系,另外一个表意取食工具后引化为匕手的匕和羹匙的匙,与杀牲的刀具和取食有关,所以牝根据文章逻辑释为“杀牲”。牝字在离卦第三十中的卦辞“亨,畜牝牛”表述的意思是:杀牛用于为衣食的祭祀。

  方:方在坤挂第二、既济卦第六十三、末济卦第六十四中使用了三次“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经反复考证认定“方”是旗的初文,本意指的是旗帜的“旗”。方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与上古时期的物质条件有关,“方”应是部落的头领集聚部族成员时,用长杆挂上飘带发出的信号,后来物质条件丰富了出现了绸布才出现了三角形、四方形的旗帜用于集体行动的标志。方字的本意一直用到秦末汉初,在秦篆中造了旗字以后方字的本意演变成了表示形状和方向的方,《易传?系辞上传》开篇就对方字作了诠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作为旗帜的表意很清楚。 我:我字见于蒙卦第四“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颐卦第二十七“观我朵颐,凶。”鼎卦第五十“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中孚卦第六十一“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在甲骨文、金文、古文时期是“武”的本字,而武的本意是“止武”持戈走动防止发生武力冲突。“我”在先秦著作中的本意在《荀子》王制篇中有“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王制篇中的我字的使用本意就是“武”而《说文》对我的释义却是“施身自谓也”这说明了汉文帝武帝时期不

  少文字的释意仍宗于古文,直到东汉时《说文》的问世汉字体系才完全确立。与上述四字情况类似的字有不少如:大、小、无、雨、尾、泰等等请见“易经用字详解”。

  六、《周礼》一书是由西周古文文献与东汉以后的科技著作合编而成,

  所谓“三易”应是法规政策与占卜无涉,“春秋”一词的本意是:

  礼仪、民众劳作与法治

  大凡研究易经的都知道有“三易”之说,曰:连山、归藏、周易,虽对所谓“三易”说法各不同但最权威的就是《周礼?春官》有关三易的记载:

  “大卜掌三兆之法,┉┉。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周礼》共计六章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 冬官考工记第六。

  天官冢宰第一: 主官称为“大宰”,“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其职权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务总理和中组部。

  地官司徒第二:主官称为“大司徒”,“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其职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

  春官宗伯第三:主官称为“大宗伯”其职杈范围主管礼宾、祭祀等事物,督办王室所用礼器、生活物资等项大约相当于清王朝的内务府。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大卜就是该部辖下主管造办玉器(礼器)、瓦陶器事务、水务、王室狩猎等事务的官。 夏官司马第四:主官称为“大司马”,“佐王平邦国”大约相当今天的国防部长,是武官的首脑。 秋官司寇第五:主官称为“大司寇”,“以佐王刑”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

  冬官考工记第六: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主要记述的是社会行业的分工和行规等内容,函括了上至王公、士大夫及各行手工业、商人、农夫、和主要是家庭妇女参与的桑丝业。

  《周礼》六万余字其内容相当详实是研究西周社会重要的文字资料,但是多少年来学界对它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在大学的教科书中也很少论及,对《周礼》的研究应是学界的一个盲点。下面从研究易学的角度提出几点浅见。

  《周礼》的成文年代应是西周王朝在以姬昌倡导的以“以仁致爱”的主政的指导思想下经过二三百年对社会的改造后,原有的以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已完全解体,社会进入了以新兴的私有土地拥有者和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带来更多财富的行业专业人士为社会主体的所谓的“封建

  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从氏族分化出来的不再受氏族体制约束的“人民阶层”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中取得了合法地位,社会分工日趋明确,出现了以行业、专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士大夫阶层和百工、商业阶层,而农业、桑织的小农经济已排在其后这与西周初期以氏族为主体的完全农业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区域性的经济优势已经出现,“郑之刀,宋之斤(斧),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面对社会结构出现的质的转变,西周王朝中央政府适时地在行政体制上推出新的举措,推出不同于氏族社会的施政纲领,在法律上承认士大夫、百工等“人民阶层”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并设官管理。《周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西周中央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法律等多项功能的施政大纲。《周礼》的颁布宣告了史称“春秋”的划时代的历史纪元的开始。

  《周礼》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反映西周时期的国家体制、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面貌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周礼》原书早已失传。有学者考证《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是西汉文帝之子献王以重金购得的先秦旧籍,古文《周官》后来献给了朝廷,直到百年之后刘向、刘歆父子奉旨“校书编目”才被《七略》录入,能得见此书的人为极少数(首相网?易经探讨,)。《汉书?艺文志》并没录入《周礼》,在礼书类一栏中录入有《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这大概是判断《周礼》来源的根椐,如果上述判断正确《周礼》将是由《周官》等古文典籍译编而成的,由于文中使用了《周易》一词,所以其成书年代应是《汉书》成书之后。因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部典籍将《易》称为《周易》即使《汉书》对《易》与《周易》两个书名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区分,在占卜类书籍中使用《周易》做为书名,而在儒学类和兵书类书目中凡引用《易经》或系辞原文时均使用“易曰”的字样,这是《周礼》成文的年代特征。

  按照一般常理,《周礼》这样重要的典籍对整理古籍的工作来说应是重点整理的对象,而刘向、刘歆父子在长达数十年的整理工作中对它的整理并未彻底完成,或曰已经完成,后人又重新编撰并改换了书名,我们今天看到的《周礼》确有重新编撰的痕迹。

  一是前后写作格式不同,二是前后文字释义不同。冬官一节的大部分文字成文年代晚,其间隔最长可能达数百年,有些文字的使用明鲜带有汉代的特征。

  前后写作格式不同:天官、地官及春夏秋各节是典型的行政(法律)公文格式内容是西周王朝中央政府机构的编制和职能,行文格式化, 其成文至少应在史称春秋时期,从其文字的释义看按照古文释意的字较多,因此其由古文译成汉字的年代亦较早应属西汉前期、中期整理的文字,但“周易”二字是重编时所改。而冬官一节主要记述的是“民间百工”实属科技类书目,带有论文和技术专著的属性,当是至少由两篇成书于不同时期的文字组成,下面就这一结论简述。

  一、天、地、春、夏、秋各节都使用了“大”字,冬官一节亦使用了“大”但前后释意不同,前者表意为“劳作、做、行动等”应按甲骨文或金文释意是动词(见易经用字详解) , 如春官:“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

  大合乐。”“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

  而冬一节之“大”字用法是: 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天子以巡守。其意表述的是汉字大小之抽象概念。

  春、夏、秋各节之“春夏秋”三字应按甲骨文或金文释义,而冬官一节之春夏秋冬四字除篇首冬官之“冬”外其语言环境均为汉字释义。

  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QRXQ](注:原文如此)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帅执事而卜日,宿眡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齍,诏大号,治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大宾客,则摄而载果。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大丧亦如之。王哭诸侯亦如之。王命诸侯,则傧。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五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

  大伯宗的职杈范围主管礼宾、祭祀等事物,督办王室所用礼器、生活物资等项大约相当于清王朝的内务府。是保证王室日常行政的后勤部门,因为每天都要从事繁琐的礼仪、祭祀和造办生产王室行政、生活所需的财力、物资,所以春官之“春”本意并非春季之春。

  春,《说文》无此字。《说文?艸部》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昌纯切。“萅”的准确读音是“屯”后讹为春季的春。说文的注解使用了春字,但是《说文》并没有收入春字。《说文?人部》偆,富也,从人,春声,尺允切。读音为“春”。从读音,从字形上分析“偆”当是“春”的本字,后简化为春季春。从造字原则分析“偆”释为“富”是按照古字的造字原则作的释义,而且这

  一释意在东汉之前是公认的。“偆”从人,从日(表示每天),从三,表示多,从大,表示劳作、行动(见易经用字详解“大”),因此春官之“春”的本意是:通过群体劳动获得财富。

  夏官司马第四: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仆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

  大司马大约相当今天的国防部长,是武官的首脑。“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作: 是一个手持斧钺奘大威武的武士形象,《说文》对夏的释义为“中国之人也”,说明在东汉时“夏”指的仍是特定的人而非夏季之夏。夏的本意是武官或武士。

  秋官司寇第五: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

  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指事字作: 从父(斧)王法,从罪人(也有从辛刀的),从爿(墙)拘囚处罚的地方(见剥卦、巽卦之“床”),从刀,行刑(有辛刀的字无刀),《说文》秋,禾谷熟也,是汉字意。古意为:执法行刑。封建社会的老话“秋后问斩”实源于此。

  而冬官一节对春夏秋冬四字的用法是: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这里春夏秋冬四字已是《说文》成书后相当一段时期,夏字的字意演变后才成文的,其成文年代至少应在东汉中期之后,此时人们对《易》与《周易》的概念已逐渐淡薄,前者被谈忘,后者由于朝庭的大力推崇已成流行的称渭。

  春、夏、秋、冬四字有古字释义与汉字释义之别,在其它字中亦有此现象,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故略。

  《周礼》涉及《易经》的部分主要在春官一节: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光。凡卜事,眡高,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

  上面这段文字记述的是大卜这个官职的职权范围,和具体掌“三易”的官员“筮人”怎样操作“三易”,下面只就关键之字与文章的一般罗辑进行探讨。

  从《周礼》记述的官阶等级分析,等级最高的是“卿”又称“上大夫”以下依次是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 大卜这个职务设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从等级上看大卜是中等偏上负责具体办事的部门,有两大任务,“大”就是负责生产筹措王室和行政所需的部分物资,有玉器作、陶瓦器作和管理水资源等机构主要以组织人民阶层的劳动者劳作,队伍庞大“百有二十乘千有二百”达十余万人之巨,管理这样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没有约束不行, 因此要依靠“易”之法,由上面“赐予”法律和政策管理这支队伍。“连山”因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不能妄猜, “归藏”应是一部刑法典,殷和西周初期有臧刑,《易经》师卦“出师以律,否,臧,凶 (见译文解) 。”而“周易”是重编《周礼》时所改,先秦时期直至东汉初年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统称“易”东汉以后做为卦书始见于《汉书》的占卜类书籍目录。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应是文王姬昌在被囚羑里期间创造的文体,层次清楚,简单扼要,非常适合在甲骨上尽可能少地刻制文字,它的文章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行政公文极为相似。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掌龟”由卜师具体负责。

  “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光。”。“方”是收集龟壳,“功”是初加工制作成龟板,“弓光”应指的是磨制上光最后一道工序,姬昌本人虽不信占卜但对“天意”很敬畏,这应是始终保留每逢大事“占龟”问天意这种礼仪的根源,即使今天,自然科学已高度发展,人们在大型社会活动时行敬天礼仪体现的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龟板的用途不单是占卜,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凡关于国家前途的大事,立君、封建,用龟板记录备案,祭祀活动将祭辞记在龟板上,只有迁徒和军队出征用龟板占卜。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

  这段文字记述的是筮人是干什么的,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将“筮”与“巫”这两个字的本意搞清楚。

  《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音:xiu)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音:han,手持戈呐喊)初作巫。说文对巫释义是明确的,上古时用兵或国家有大行动先作“巫”,巫本身原是一种所谓“人神相通”的仪式,既严肃又隆重,后来科学不断进步人们不再相信这样的仪式,也就自生自灭了。今天在文化落后地区民间仍有这样的活动俗称“跳大神”。

  《说文》筮:易卦用蓍也,从竹,从 ,古文巫字。从对筮的释义看汉字之前的古文时期巫与筮本是同一字,筮字加竹字头按照古文释意“竹”应表示的是竹林或草坪指的是在开阔场的地作巫,巫是名词而筮是动词,上古时与用八卦占卜并没关系,不然就不会用“易卦”和“古文”这两词加以区别。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说文》对“易”和“易卦”在释义时使用的区别。

  说文在释字义时多次使用了“易曰”的字样如“告”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传本作“初筮告”)。与今意不同“告”是上古时的一种刑具。

  这里使用“易曰”而不用“易卦曰”或“易卦”与《汉书》一样在表述不同的主体时有区别。 当我们弄清了筮与巫的本意后“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这句话的意思不用注释基本上就能理解了。

易经原本是古代兵法(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