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重点句子(优秀3篇)

时间:2017-04-03 02:37: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隆中对重点句子 篇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卧龙”,而他的隆中对却更是备受瞩目。其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刻地揭示了他的为政之道。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民生的关切,更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为政者应有的胸怀。

诸葛亮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表明他将国家民生放在首位。作为一位负责任的政治家,他时刻关注着人民的疾苦和困境,将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治理下,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长治久安,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而“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则展现了诸葛亮的乐观豁达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在国家安定繁荣之时,他能够享受到一份成就感和喜悦,但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努力为国家谋划未来。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着他不断进取,不忘初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隆中对中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仅是诸葛亮的为政之道,更是一种为政者应有的胸怀和品德。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关心国家民生,积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人民安居乐业。

隆中对重点句子 篇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卧龙”,而他的隆中对中的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更是广为传颂。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淡泊,更体现了他对自身使命的理解和坚守。

“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在乱世中的立身之道。在乱世之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诸葛亮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令人敬佩。

而“不求闻达于诸侯”,则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低调。在乱世之中,他并没有追逐虚名和权势,而是默默地为国家民生付出自己的力量。他不图名利,只求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低调的品质更加凸显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政者的胸怀。

隆中对中的这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仅是诸葛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为政者应有的品质和胸怀。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保持谦逊和淡泊,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为国家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隆中对重点句子 篇三

隆中对重点句子 精选57句

1.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 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3.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 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5. 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6. 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7. “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8. 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9. 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10. 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11.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12. “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13. 历史背景

14. 历史背景。

15.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16.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7. 组织阅读比较

18.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9.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直枉驾顾之。”

20. 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 解题。

22. 检查预习,读准确下列字音

23. 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24. 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5. 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26.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27. 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28. 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29. 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30.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31. 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32.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3.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34. “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35.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6.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7. 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38. 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39. 时人莫之许也。

40. 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4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42. 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4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4. 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45.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6.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47. “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48. 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49.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0. 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现象。

51.

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52. 梳理课文结构

53.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54. 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55. 孤不度德量力。

56.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57.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重点句子(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