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赏析大全【优质3篇】

时间:2019-06-05 09:10: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子语录赏析大全 篇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语录被后人传颂千年,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智慧之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经典的孔子语录进行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一句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认识的看法。孔子认为,我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才能真正增进人际关系,推动自身的成长。

另一句经典的孔子语录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总会有值得学习的人和事物。只要我们有心去观察、去倾听,就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此外,孔子还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总的来说,孔子的语录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借鉴古人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孔子语录赏析大全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语录被后人传颂千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对孔子的一些经典语录进行赏析,深入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智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善意,首先要做到不伤害别人,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只有用心去理解和体谅别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另一句经典的孔子语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应该有知识的谦逊和学习的勤奋,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只有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此外,孔子还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强调了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周全的为人处事,而不是沉湎于功利和虚荣。只有以宽容和大度的心胸对待他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孔子语录的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从中获得启示和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为建设美好的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语录赏析大全 篇三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3.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6.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8.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3.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4.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5.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6.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7.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8.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0.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也。——《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孔子语录赏析大全【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