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经典语录【优质3篇】

时间:2011-09-08 03:38: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 篇一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禅宗教导语录。这些语录凝练精辟,旨在引导修行者直面自己的内心,超越烦恼,实现心灵的解脱。

在六祖坛经中,有一句话尤为著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通过简洁明了的比喻,向我们呈现了菩提之道的本质。菩提即是觉悟,本无所依,无需借助外在的事物来实现。只有如明镜般清澈透明,不受任何尘埃的干扰,才能洞察真理,实现心灵的解脱。

另一句经典语录是:“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是菩提树,身体是明镜。要时刻保持内心清净,不受烦恼的干扰,不让身体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只有不断修持,勤于拂拭心灵的尘埃,才能保持心灵的清净,实现菩提之道。

六祖坛经中的这些经典语录,启示我们要不断修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只有如明镜般透彻清澈的心灵,才能超越烦恼,实现心灵的解脱。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时刻牢记这些经典语录,努力向内心的菩提树和明镜台靠近,体会禅宗教导的智慧,感悟生命的真谛。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 篇二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禅宗教导语录。这些语录言简意赅,深邃精微,旨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世俗的迷惑,觉悟自性的本源。

在六祖坛经中,有一句话道出了修行之道的关键:“心地本自净,本自净时明。”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有当我们实现内心的净化,才能洞察真理,体悟菩提之道。因此,修行者应该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受外在的干扰,以便实现心灵的解脱。

另一句经典语录是:“一念清净处,诸念皆清净。”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只要我们保持一念清净,就能使所有的念头都变得清净。心灵的清净可以净化我们的思绪,让我们摆脱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六祖坛经中的这些经典语录,启示我们要修行内心,保持心灵的清净与平静。只有当内心彻底净化,我们才能超越世俗的纷扰,觉悟自性的本源。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时刻牢记这些经典语录,努力实现内心的净化,体会禅宗教导的智慧,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 篇三

  1、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2、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3、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4、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5、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6、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7、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8、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9、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10、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11、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

  12、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1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4、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15、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6、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17、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18、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19、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0、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21、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22、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23、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24、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25、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2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7、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28、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29、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30、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31、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32、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33、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4、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35、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36、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37、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38、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

上人有没意智。

  39、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40、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41、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42、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43、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44、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45、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46、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47、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48、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