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精选6篇)

时间:2012-07-07 06:33: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一

在《论语》这本经典的著作中,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的看法。在我的阅读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最有启发性和深刻的观点。

首先,我被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所深深感动。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取得进步。这种对于学习的认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也激励着我努力学习。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道德的强调所震撼。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行事,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这种高尚的品德标准,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他人。

最后,我被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所启发。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同理心和善意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这种关爱他人的态度,让我更加珍惜和维护人际关系,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学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响。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教育、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我的阅读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最有启发性和深刻的观点。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所感动。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才能有所作为。这种对于教育的重视,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政治的思考所启发。在《为政篇》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政治的本质是正直和公正,只有以正直的态度对待政治,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对于政治的思考,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最后,我被孔子对于伦理的强调所震撼。在《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道不行,乘扁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道德准则,不可随波逐流,只有坚守道德底线,才能真正做到正直和忠诚。这种对于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让我更加珍惜他人的诚信和友情。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学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响。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诲,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 篇四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 篇五

  从前,《论语》对我来说就像站在诺大的图书馆里,在很高很远的地方有着一种自己总也触摸不到的,别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终有一天我们面面相觑。带着小时候在语文课本“日积月累”那一板块了解到的零星,再次进入孔子的世界。

  原来,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纱背后藏住了这世上最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默默诉说着最质朴的“大道理”……其实《论语》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总是会阴晴圆缺。

  它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说:“就是要学会像君子那样的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处在联系之中的,每个人都与世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君子就会保护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状态,保持谦和稳定,但不会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闪光点和态度。就像每个班级里各种各样的人虽然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学习着同样的知识,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都努力着出不一样的彩,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情感和感动。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辉,这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光芒,又何乐而不为呢?学习这样的道吧,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人与人也好人与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几千年的话语,我们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说:“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说:“是啊是啊,语文课上老师才讲过关于‘恕’的故事,原来在今天也可以是改变一生的道啊”。

  语文课上老师分享过一个关于饶恕“敌人”的故事,女主的经历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怀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可是感觉并不够解释“宽恕”,再想想,翻翻书,问问老师……噢,还有另外一种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帮助别人达到他所想的。再看回来,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终原谅了曾经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个“永远都不会原谅”的人……过程很艰难,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换来的也是自己心灵上的宽慰与宁静,多么伟大的一场“抗争”啊。孔子教会我们,有时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就看这个人愿不愿意追寻并实践。

  它还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我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会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远近,没有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这就又使我想起,当长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纷扰世俗的时候,孔子却怀抱不灭的理想,面朝着相反的方向踏入这人间。有人问长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处吗?回答当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离,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义的衣袂飘扬在乱世的风里,无论多少风雪,无论多少冷眼,也要遵从内心道义的指引,正是这心中的义,让他成为历史暗渠中一束惊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义的坚守,才给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与独到的眼界。也正应了庄子的话:“井鱼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没错,君子有了义便更加坚定了通往仁的脚步,才会有其独立的思考和感悟,这也是道啊。

  落到实处的体验才能是真理的发源地。

  然而历史所铭记的,永远不会是光线夺目的外在才华,而难以窥伺的道德与人格,方才似玲珑剔透的琥珀,在人类精神的长空中熠熠生辉。

  端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如一片波浪汹涌的汪洋,而我们不过是一鳍鳍小鱼,想要乘风破浪谈何容易。万幸,孔子智慧的光辉在远方指引着我们,他启示我们:以仁义作尾,以谦逊作鳍,以平等为鳞,定能搏向那裂海飓风,沐浴蔚蓝的光明!

论语读书笔记 篇六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