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精简6篇】

时间:2018-04-05 07:39: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论语》有感 篇一

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论语》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吸引着无数读者。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深邃的思想。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并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他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立己达人”,即首先要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能。这种强调学习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有着启示意义。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人的态度。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善待他人,宽容待人。他认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这种以德服人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启示。《论语》中的哲理和道理,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论语》这部经典之作,将会一直伴随着我,指引我前行。

读《论语》有感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思想,受益匪浅。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才能为天下人谋福利。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伦理的重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能。这种强调学习的理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激励我在学习和工作上不断进取。

最令我感动的是,《论语》中孔子对待人的态度。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善待他人,宽容待人。他认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这种以德服人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待人处事的道理。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和品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启示。《论语》中的哲理和道理,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论语》这部经典之作,将会一直激励着我,指引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读《论语》有感 篇三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 篇四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读《论语》有感 篇五

  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论语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从小学开始朦朦胧胧地诵读,到初中的耳熟能详,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论语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但我们却从来没能真正了解它的意义,就像每天见面时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仅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罢了。而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选修了张老师的《论语》和孙老师的《传统文学修养》,这两门课促使我重新拿起论语,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朋友,重新认识了皮囊之下的有趣灵魂。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论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从简单的伦理道德规范深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质,在探查到本质之后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构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诚心、反省之心,它重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体现;而世俗心则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苦与乐的并存。这点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论语之前》,我从未想要认真考虑人的本心是怎么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怀疑人性本恶,而老师们的讲解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我看待问题的局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没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后天之恶,却没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谢老师纠正了我狭隘的观点。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论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是在劝说人们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级的美德;《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世俗心的论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丑善恶便体现出来,有人从世俗之恶,巧言令色,甘为小人,有人从世俗之善,孝顺善学,志为君子。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么超脱世外的神仙圣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体的,我们在看待人时不能将这两心割离开,不能过分的只强调本性心或者世俗心,否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复性书》中讲道:“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堕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堕”就是指人之世俗心。从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总是悲观地以世俗心来揣测他人,我认为人们帮助他人、投身于公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谁愿意花多余的精力和金钱去做那些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学习论语后,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尤其是这次疫情,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愿意舍己为人。

  重读《论语》使我受益颇深,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适的演员出演了合适的角色,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使孔子这个圣人形象多了一丝人间气息,也一改古文中严肃、为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温柔和蔼,多了一分心系天下苍生的慈悲。在《传统文学修养》课上,老师也曾放映过,但由于时间问题并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学可以重新观看一下这部电影。

读《论语》有感 篇六

  《论语》的经典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就是君子之道。

  先说学习了知识,时常回来温习,难道不是快乐的一件事情吗?这句话就充分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获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这个良好习惯,便能够提升自我的气质。

  同时,孔子也并不提倡韩非、荀子等人的思想,而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趣,赋予自己所习得知识的价值,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又说有朋友从远方道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总会有三两个是好友。曾子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的也就是此意,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学习探讨,这也就是孔子所广为推崇的一种朋友之道。

  孔子还说别人不怎么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样难道不才是君子吗?

  这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孔子希望人能够做到温柔、谦逊、和气,别时常跟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别人不是很了解你,那又如何?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总要如玉,有更高的生活趣味、更广的视野眼界,终有伯乐。

  经读这部儒家思想经典著作《论语》,个人阅读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领探出了其中隐隐暗含的许多人生大道和智慧,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和奋斗决心。

  《陋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当年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的话。揭不开锅的困境,被升华为一种浪漫的想象。在安贫乐道中,把贫苦的生活过得情趣情趣盎然。如今身临其境,看到当年颜回居住的街道,却怎么也抵挡不住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和安宁。在寒冷的冬季,街道干净而整洁,人平静而温暖。

读《论语》有感【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