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新4篇】

时间:2015-03-08 08:36: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一

在《外国建筑史》这本书中,我被介绍到了许多外国建筑的精彩历史和独特风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腊的神殿建筑。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们是埃及法老的陵墓,代表了古埃及人对永恒的追求。金字塔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技术,这些高大的三角形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而希腊的神殿建筑则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学和对神灵的崇拜。这些神殿通常建在山顶或高地上,富有神秘感和庄严感。

除了这些古代建筑,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外国建筑,如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每一座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特点,让我对外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外国建筑史》,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建筑的历史和风格,还领略到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它们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印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二

在《外国建筑史》这本书中,我深深被介绍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段光辉的时期,建筑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注重对古典艺术的借鉴和传承,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成为了主流。建筑师们追求对称、比例和美学,建造了许多优雅的宫殿、教堂和广场。例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展现了建筑师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还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建筑师们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通过阅读《外国建筑史》,我深刻体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辉煌。愿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建筑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三

  这是建筑学本科的教材,其实原本无甚可说的。读大学的时候,这本书对我来说无限枯燥和无聊,可毕业之后,这本书我又读了三遍。之所以将她列在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之后,是由于在《梁思成全集》的第六卷《清则例》前言中,读到林徽因大师的观点:学古建的人应该先读《清则例》,后读《营造法式》,因为清代建筑遗存更多,社会、文化、技术状况也更为我们所了解,先学清代木构是更容易透彻的,随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唐宋木构,也不会因失于材料紧缺而茫然失措。

  今天,我绝不相信陈先生的《外国建筑史》反映了他在西方建筑研究上的全部深度,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教材,也是中国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鉴于这一深一浅双重身份,她并不适宜学生自学,而是需要在恰当的指导下学习的。

  举例来说。书中对古埃及金字塔用石头、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盖房子、以及巴比伦建筑绚烂的马赛克源头剖析得极其清晰:埃及为什么用石头盖房子?因为他们缺少成材的木材;但埃及早在公元前四千纪就烧出砖了,为什么不用砖?同样因为缺少木材作为燃料,他们的木材都要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叙利亚平原进口,成本很高……为什么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因为他们既没有木材也没有石材,土怕水,所以用贝壳或沥青来防水,早期的贝壳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当然很贵,那沥青呢?沥青怕太阳晒,于是用陶钉插在沥青面上遮阳,贝壳以及不同温度下烧出来的陶钉都是色彩斑斓的,所以巴比伦的马赛克如此多彩……可惜的'是,本科的时候我除了在年代、建筑师及重要建筑的文字下划几条线之外,从来没有注意过上述内容,以至于在大五准备考清华研究生之际重读,就如读一本从来没有翻过的新书——也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与《营造法式》之后,我也实际上放弃了读清华的念头。

  如果要说需要补足的地方的话,《外国建筑史》中对哥特和巴洛克时期建筑历史的描述比较宽泛,而国内关于这两部分的书至今仍是极其匮乏的。好在国家图书馆里有两本关于哥特建筑和一本关于巴洛克建筑的经典英文著述。可参照补足。但仅作为入门打底的书而言,上述两部分也是足够的。

  读法:先以最快的速度略读一遍,将时代—年代—人物/建筑—典型评价做成列表,这个框架对接下来的精读非常重要;分时代详读(介于略读与精读之间),尽可能找到书中提及的建筑的清晰图片和图纸,以第一步的框架为基础建立图库,从视觉上熟悉这些重要的建筑;精读,这时可以不必再过分分神去留意那些年代、人物和建筑样子的问题,仔细读陈先生的论述,当然,书中的观点都是提纲挈领的,不可能以专论的精度去推敲,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专门研究,都一定会出现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观点和线索,而陈先生的

这部总论,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参照系。

  最后,将来打算做理论研究的同学应该找书中提到的历史典籍来读一读,如《建筑十书》、《论建筑》、《建筑四书》等等,第一本高履泰出了中文译本,后两本国内有英文版。无志于理论的同学则不必。

《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四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新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