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录摘录【优选3篇】

时间:2015-01-07 01:49: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经典语录摘录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来看看《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巧言和令色,而要看一个人的内在品德。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4.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慎重言行,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

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他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思考这些语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

《论语》经典语录摘录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来看看《论语》中的另一些经典语录。

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热爱知识,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2.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要越位插手。

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大度,不与他人攀比,而小人则常常攀比,显得狭隘和功利。

4.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要谨守礼数和原则,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上是《论语》中的另一些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思维能力。

《论语》经典语录摘录 篇三

  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您准备的《论语》经典语录摘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曾子:即曾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注释】周,合群。比,音bì(第四声),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会明白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来行走呢?”

  【注释】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2)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为仁之)道,就是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注释】怀:思念。 土:乡土。刑:法制惩罚。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其相类似的错误)。”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释】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规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多年)没有改变父亲的合乎礼仪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该在说话时要谨慎,在行动时要敏捷。”

  【注释】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是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注释】粪土:腐土、脏土。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诛:意为责备、批评。与:语气词。

  25、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注释】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注释】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注释】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论语》经典语录摘录【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