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语录(优秀6篇)

时间:2014-06-03 08:14: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子的语录 篇一

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人道主义者”,他的言论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下面我们来看看孟子的一些经典语录以及它们背后的含义。

1.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的天性,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堕落。因此,孟子提倡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修身养性,回归本性。

2. “君子不器。”

孟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应该被物质所左右。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真理和正义,而不是追求名利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君子不器”。

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习之,立道而行之,遂成天下之圣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成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孟子认为,只有经历过磨难和磨砺,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和睿智。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

通过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于人性、道德和成功的见解。他的思想贯穿着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语录 篇二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孟子的一些经典语录以及它们背后的含义。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学习和修养的看法。他认为,单单知识是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要善于实践和运用知识,让知识转化为行动。只有善于实践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

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无不忍己之心。”

孟子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首先反省自己,要有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忍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和仁爱。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提倡学习和求知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逊和虚心,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只有保持敏锐的头脑和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通过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于学习、修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对后世的教育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愿我们都能从孟子的言论中汲取智慧,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己。

孟子的语录 篇三

  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6.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7.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9.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语录 篇四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二、翻译下列句子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对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探讨,很可惜,在这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唰唰,举起的手像一片小树林,密密丛丛。有些意外于孩子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

  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甲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乙有理有据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乙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我急忙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这时传来一片唏嘘声,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选择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我帮忙分析。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

  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呼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对学生多进行一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好好生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孟子的语录 篇五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孟子的语录 篇六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6、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1、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2、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9、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30、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5、仁者无敌。

  3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7、其进锐者,其退速。

  38、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名人名言大全geyanw

  40、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4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42、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4、不得乎亲,不能够为人;不顺乎亲,不能够为子。

  45、养心莫善于寡欲。

  4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9、尽信书,不如无书。

  5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52、祸福无不自我求之者。

  5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5、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8、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9、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60、人皆能够为尧舜。

  6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62、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的语录(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