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优选6篇)

时间:2018-08-08 04:48: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采访后的感受

采访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一次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采访,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我采访的对象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她在教育界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位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更重要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她告诉我,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良好的教育。她曾经用尽心力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让我深受感动。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许多教育行业的现状和问题。老师告诉我,现在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她希望教育能够有更多的改革和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采访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我意识到,作为学生,我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同时,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应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我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

这次采访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要将这次采访的感受和收获融入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感谢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二:采访后的感受

近日,我参与了一次采访,这次经历让我深受触动。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故事让我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新的思考。

这位企业家从小就立下了成为成功人士的志向,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最终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告诉我,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他曾经面临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成功的真谛。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创业和管理的知识。企业家告诉我,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团结和有能力的团队。他还分享了他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他建议我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不断适应和应对变化。

采访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对事业和成功的理解。我意识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奋斗。同时,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有能力的团队和良好的管理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我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采访让我收获颇丰,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我要将这次采访的感受和收获融入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成就自己的事业。感谢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 篇三

今天上午,综合杨老师带我们班全体同学去*公园,任务是向*公园的老人了解常州的民风民俗。

走进*公园,我看到有许多老人,他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打牌,还有的在喝茶……我高兴极了,心里想:今天的任务一定能圆满成功!于是我冲上去就问一位老爷爷:“爷爷,请问您……”我的话还没说完,那位老爷爷就头都不回一下“逃开”了,我的心情非常失落、沮丧、失望。但我又想:老师布置的采访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所以我毫不气馁,继续寻找着下一个采访对象。

第二次,我进入茶馆访问,找到了一位看起来比较和善的老人,我紧张地问:“爷爷,我可以打扰一下吗?”那位爷爷和蔼地说:“当然可以啦!”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后开始询问:“爷爷,请问您知道常州有什么风俗吗?”这位老爷爷并没有象前面那位爷爷一样头都不回一下就“逃开”了,而是平静而又放松地坐在座位上,我总算舒了口气,心里想:终于采访到了一位知道常州风俗的老爷爷了,今天肯定能收获许多有关常州风俗的知识。可是这位老爷爷听了我的问题,却没有先回答有关常州风俗的知识,反而说起他和我是校友的事情,好像跟看到熟人

一样似的。

过了一会儿,老爷爷总算回答我的问题了,便止不住地说了起来:“常州有许多风俗的,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小孩要剪头发,吃土龙笃面、吃团子。土龙要提前用面粉做好,等到二月初二才可以吃的!”哇!这位老爷爷也太能说了,知识真丰富呀!我高兴地说:“爷爷谢谢您!”爷爷笑眯眯地说:“不用谢,孩子。”我心里想:这位老爷爷给我提供了这么多的信息,今天真是硕果累累啊!今天我采访了许多老人,知道了年初五常州人要拜财神;又知道了常州人在端午节要*艾草;还知道了常州人在3月18日公历4月16日要去小茅山和北门赶集场。

这次活动既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又让我学到了很多人际关系,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

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 篇四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 篇五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希望这样的总结与体会能够给我今后的采访以提醒,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又能给予这份体悟以更多的内涵。

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 篇六

12月12日,我和另外一个小记者——贺维嘉临时接到通知,在唐老师和湖南都市频道记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沈慧婵姐姐家。听说她现在23岁了,还患了先天*的小儿麻痹症,可是她还是用笑容面对每一天,所以我们想看一看她是怎么做到的。

到了她们家的房前,我看到了她家的房子:大约只有3、4米高,房顶是用瓦片铺成的,虽然外观简陋,但是房子里面还是整整齐齐的。一进门,我便站在了沈慧婵姐姐的面前,她面带微笑看着我,我便问:“姐姐,你过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姐姐回答道:“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非常慈祥的母亲,还有非常友好的同学,我能和她们一起做手工,一起锻炼、画画、晒太阳,所以我觉得很幸福。”

不久,沈慧婵姐姐的母亲回来了,都市频道的记者对她的母亲说:“阿姨,你能跟她洗一下头发吗?”阿姨说:“可以。”说完,阿姨便去接水,把沈慧婵姐姐扶到水边,轻轻帮她洗头,生怕姐姐感到不舒服,洗完后,阿姨又帮姐姐吹头发。另一个小记者贺维嘉问:“阿姨,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姐姐,您觉得厌倦、*苦吗?”阿姨热泪盈眶地说到:“厌倦时肯定有的,但是她毕竟是我的亲生女儿啊,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她呀。”

唐老师去帮沈慧婵姐姐拿助走器,沈慧婵姐姐把她细心地打开,轻轻站起来,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出门后,沈慧婵姐姐吃力地上着楼梯,我和贺维嘉连忙扶着她,记者看到了她的助走器,问:“你这个助走器是被磨穿了吗?”这时我们才发现助走器有两个脚已经被磨穿了,还有两个脚盖子也掉了。记者让姐姐的母亲把她穿过的鞋子拿来看一看,这时我们竟然发现她的鞋子底也被磨穿了。

我们还去了沈慧婵姐姐的学校,看到了姐姐学习的地方,也看到了许多和姐姐一样身残志坚的同学。

虽然姐姐身体残疾,但是她却不想平常我们一样娇气,而是坚强地用笑容来面对生活,我希望我以后能像姐姐学习她的坚持不懈、乐观开朗,也希望有更多地好心人来帮助她们,让她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文写采访后的感受(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