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读书笔记(推荐6篇)

时间:2018-04-01 06:20: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一

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读完《谈修养》这本书,我深感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修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修养是一种修炼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各种不同的人物故事和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修养的重要性。无论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还是在取得成功和荣誉时的谦逊,修养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反省,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塑造出更好的自己。

其次,修养是一种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人际关系。修养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更是一种善于沟通和妥协的能力。通过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和谐相处。

此外,修养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修养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修养,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不被困难和压力所击倒。同时,修养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乐于助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最后,修养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修养与自律的关系。修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动和后悔。通过修养,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一个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总之,修养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体现,它涉及到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我们可以塑造出更好的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读完《谈修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和践行修养的理念。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二

修养是一种内在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礼仪的体现。在《谈修养》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修养的重要性。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探讨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分享一些提高修养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修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上。通过修养,一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修养还可以让一个人更加关注他人,乐于助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的修养,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修养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人际关系。通过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和谐相处。同时,修养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阅读是一种能够培养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提高修养。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情操,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修养培训和课程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些培训和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修养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提高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修养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体现,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修养,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读完《谈修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和践行修养的理念。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三

  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释了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

  作为刚刚从学校走出来步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中,如何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很是重要。

  作为青年一代,往往容易重复“追求”“彷徨”“堕落”这个过程,大家都似蒙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自己的理想。

  作为刚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必然要彻底地觉悟,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为祖国的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四

  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五

  朱老前辈,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写过许多著作,其中《谈修养》这本书属于朱老先生的早期作品。文章读上去浅显易懂,但其中之深刻含义却要仔细琢磨一番。虽是老先生早年作品,但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却还有着很多的现实意义。

  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情操、素质紧密联系,可以说,人活着容易,但如何活的有修养却需要磨练和思考一番。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养"就是"提高","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对修养的一种解读,是对高尚品质与处世哲学的一种认识。它告诉我们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有志气,而且能拼搏,不仅热爱事业,而且热爱生活积极上进,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阅历,而且还要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开拓的精神。有修养的人,一定是有爱心并且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爱学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自己的修养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的人。

  朱老用二十谈,谈出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我更喜欢把它解读为这是朱老与青年人之间的恳谈。读书伊始,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写在抗战胜利后的日子,起初会担心这样的内容会不会有些过时,但当你细细品读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更是有思想精髓的。这其中饱含着朱老对我们青年,对我们民族寄予的厚望。并以自身的角度去体验青年存在的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焦虑和担忧,说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作为在学校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我们,在大学这个看似安逸的环境中,只有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我们的祖国。

  读书过程中我记下了许多给我很大启发的东西,比如:"知难行易""理想与事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事实而在理想""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选择走抵抗力最大的而不走抵抗力最低的道路""社会愈恶愈需要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们去转移风气",以及不善处群的解决方法,过团体的活动等。其中尤其是谈读书这一章给我很大启发,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其中好处自然不用多说,但是真正做到会读书自然也不容易,读而不思,不行,爱读书,思考中读,读就要读经典,而且不能要拿它作为一个任务,要把它当成朋友一样去交流,谈心。读书在于选得精,读得透。不能说读万卷书,跟没读一样,只记书名。读十年书,不如读十遍书,经典是要用时间品味的。而且读书不能挑食,厌食,只有真正的会读书读好书才能做到"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读完此书给我带来很大的改变,就像是一台计算机一样,原来系统跑得再快再好,兼容性再强,用的是WindowsXP,看完此书后update成Windows8,说的是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是一种思想认识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先不懂,没有深入思考和现在明白了,再是原先已经思想过了,现在通过朱老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入了。这二十谈,给我教育最深地方就是有量变才有质变,只有厚积薄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理想。

  《谈修养》这本书,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道理。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体会便是:“每一个行为都孕育着一个习惯;每一种习惯都体现一个个性,每一个个性都反馈一种修养,每一种修养都决定不一样的命运。”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六

  听完三位主持人唐瑶、范金虎、杨卫和刚步入人生另一个阶段的程路涵,及梁先生和其他各位对于修养问题更多更深的思考,结合思考题,我也来讲讲自己对于修养和与修养相关一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讲讲发愿。我觉得发愿即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摆脱动物机械性以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行为。所以发愿的前提必须是你认识到有些事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才可以达成,而不是说得过且过,但也需认识到努力后也不一定能够达成所愿,即如先生之前说讲“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随缘”之义,而“在过程中努力”的动力则是内心的发愿。但梁老先生提到的发愿应该不是说这会我发愿我能中100万,过一会我发愿自己成为世界名人。他所指的发愿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向上精神和对真理的肯定之上的,而且发愿若能有真爱、大爱,我们也就能在此过程中收获真爱与分享幸福,若发愿只是为了个人妄念的满足,那我们在此过程中就易陷入疯魔之中,甚至万劫不复,所以我认为发愿不论关乎自己还是关乎别人,都需要真诚,需要突破我执和妄念。

  那我们为什么要发愿?难道只有处于痛苦中,为离苦得乐我们才需要发愿吗?就如程路涵所讲,当我们由一个焦虑混乱的环境进入到相对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动不了了,没有需要发愿的理由,因为那样就很好,那样就已满足。其实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发愿,只是因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身心跋涉后我们的身体需要好好休息,又正如她所说,或许等她自己享受够了,就会需要新的突破。所以我们应毫不怀疑地相信生命生生不息的内在本质,相信人类向上不愿堕落不愿陷于机械性的心。

  再讲讲忏悔,说到忏悔,只模糊地了解到在基督教中,“人生来是带有罪的——原罪”所以基督教徒们需要忏悔与救赎,借以洗去心灵上的种种罪恶,以求在新天地的永生长存。而对于我自身而言,觉得忏悔则是接纳自己,活出真我的第一步。因人有向上之心,故希望日日新,月月新,也正因为如此,也常落于与他人比较,追求完美之中,故悔常有,且常常是悔后又悔。所以忏悔的可贵在于悔后能忏,能原谅并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且身心合一地去向上行动。之前我一直认为人是可以修得完美,即达到圆满的境地的,但某次刘畅师姐的一席话,却让我懂得人不能达到完美,其大意“人总会有瑕疵,我们做的不是要把瑕疵消灭掉,而是需正视并接纳它的存在”,后来黄芊师姐站在医学的角度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正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有阴阳,才会有生命的循环往复,不然的话纯阳则是神,纯阴则是魂”,而人就是在纯阳和纯阴之中修炼着,尝尽人世的辛酸苦辣与悲欢离合,最后走向从容与淡定,直至让生命那活泼、流畅而又有实体的光环照亮这真实的世界。

  忏悔总是眼泪淌过后的平静与安然,而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卑微、自责与痛苦。忏悔就是接受昨日种种的不好,而抛弃一切地投入到当下,认真地生活;忏悔就是允许人生有遗憾的存在,但此刻就尽情地让生命静静地流淌,没有滞涩,没有痛苦,没有急切;忏悔就是用自己内心的真爱去融化自己的冰园,然后用越来越强大的真爱去融化他人的冰园;忏悔就是诚然地接纳自己,让自己身心合一地毫不畏惧地向前踏步。

  此外,程路涵还讲到了“弱弱地真”。其实这也是我在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特别是在梁老师的言行身教影响下总结出的人生该有的境界——第一人要学会主动地生活,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二人要懂得把这种主动的机会让给他人,主动地选择被动,以帮助他人主动勇敢地生活。其实梁先生之前也多次提到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往往表现得比较弱,而这种人的弱不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真,更多的是因为心中充满真爱,愿对方能够在主动的角色中体验到主动勇敢生活时的快乐,体验到生命在敞开大门,肆意流淌时的酣畅淋漓。主动地选择被动,同时又全然地信任,这应该就是一种悲悯众生的大情怀吧。

  最后,再讲讲修养,当今社会我们强调修养,或许更多的确实是一种没有底线的忍让和自我割舍,以求赢得他人的认可或暂时局势的平静,而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忍受不了了则开始大肆抱怨,甚至拳头相向。梁先生说得很对,“修养不是一味往后退往后缩,要有底线,要挺然”。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一种主动地被动与全然地信任,它充满最慈悲的爱与关怀,绝没有怯弱与自我割舍。

  讲得有点多,也有点杂,若有不当之处,愿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谈修养》读书笔记(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