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精选3篇)

时间:2014-06-05 09:16: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篇一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在三国时期的功绩备受赞誉。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典故流传至今,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本文将介绍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展现他的智慧和才华。

1. "空城计":这是诸葛亮最著名的典故之一。诸葛亮在对抗曹操的进攻时,故意打开城门,却在城中举着扇子坐在城楼上,让曹操以为有埋伏,最终曹操被吓退。

2. "火烧赤壁":这是诸葛亮用火攻战术击败曹操的经典之战。诸葛亮在赤壁布下连环计,利用风助火,最终引发大火,使曹操的船队大败。

3. "借东风":这是诸葛亮在火烧赤壁时的策略。由于风向不利,无法引燃曹操的船队,诸葛亮便借助东风之力,成功引燃战船。

4. "草船借箭":曹操围困南方的荆州,诸葛亮为了增加箭矢供给,采用了草船借箭的计策,让曹操以为草船上装满了箭矢,从而放弃进攻。

5. "空城计之二":当诸葛亮攻打西川时,采用了与“空城计”类似的策略,让敌人以为城中无人,最终成功攻下了西川。

6. "七擒七纵":为了攻打南中,诸葛亮采用了七擒七纵的计策,先后擒获了敌方七个首领,并放纵他们回去,最终南中自行投降。

7. "桃园三结义":这是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张飞结拜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义气。

8. "空谷幽兰":诸葛亮在北伐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被形容为“空谷幽兰”,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

9. "蜀道难":诸葛亮北伐时面临的艰难险阻,被称为“蜀道难”,展现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10. "假道伐虢":为了攻打曹操,诸葛亮采用了假托投降的计策,成功引诱曹操进入蜀地,最终大败曹操。

11. "出使东吴":诸葛亮多次出使东吴,与孙权密谋抵御曹操的进攻,展现了他的外交手腕和人际关系。

12. "卧龙诸葛":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意味着他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才华。

13. "苦肉计":为了救援黄月英,诸葛亮采用了苦肉计,装病引曹操上山,最终成功解救了黄月英。

14.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表达了对其才华的敬佩和信任。

以上是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的贡献和影响不仅限于三国时期,而是流传至今,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篇二

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在三国时期,他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典故。本文将介绍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展现他的智慧和才华。

1. "空城计":这是诸葛亮最著名的典故之一。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坐在城楼上摇扇子,以虚张声势吓退曹操。

2. "火烧赤壁":这是诸葛亮用火攻战术击败曹操的经典之战。他在赤壁布下连环计,利用风助火,最终引发大火,使曹操的船队大败。

3. "借东风":这是诸葛亮在火烧赤壁时的策略。由于风向不利,无法引燃曹操的船队,诸葛亮便借助东风之力,成功引燃战船。

4. "草船借箭":为了增加箭矢供给,诸葛亮采用了草船借箭的计策,让曹操以为草船上装满了箭矢,从而放弃进攻。

5. "空城计之二":在攻打西川时,诸葛亮采用了与“空城计”类似的策略,让敌人以为城中无人,最终成功攻下了西川。

6. "七擒七纵":为了攻打南中,诸葛亮采用了七擒七纵的计策,先后擒获了敌方七个首领,并放纵他们回去,最终南中自行投降。

7. "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义气。

8. "空谷幽兰":诸葛亮在北伐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被形容为“空谷幽兰”,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

9. "蜀道难":诸葛亮北伐时面临的艰难险阻,被称为“蜀道难”,展现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10. "假道伐虢":为了攻打曹操,诸葛亮采用了假托投降的计策,成功引诱曹操进入蜀地,最终大败曹操。

11. "出使东吴":诸葛亮多次出使东吴,与孙权密谋抵御曹操的进攻,展现了他的外交手腕和人际关系。

12. "卧龙诸葛":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意味着他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才华。

13. "苦肉计":为了救援黄月英,诸葛亮装病引曹操上山,最终成功解救了黄月英。

14.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表达了对其才华的敬佩和信任。

以上是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的贡献和影响至今仍在人们心中闪耀。

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篇三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相信各位读者喜欢。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13、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