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优选6篇】

时间:2014-06-07 01:45: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本小说以19世纪俄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塑造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我对主人公安娜的形象印象深刻。安娜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的外表和内在吸引了许多男人的注意。然而,她却选择了与自己的丈夫分离,并与军官瓦罗宁展开了一段婚外情。安娜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非议和道德上的指责,但她却对自己的感情毫不掩饰。她渴望真爱和自由,但最终却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通过安娜的形象,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个人情感的挣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印象深刻。小说中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包括安娜与瓦罗宁之间的激情之爱、列文与基蒂之间的温和之爱以及斯捷潘与丽莎之间的纯洁之爱。这些爱情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爱情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对人性的深刻影响。

最后,我对小说中的社会描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说以19世纪俄国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贵族阶层的虚伪和道德沦丧、农民的贫困和苦难、官僚主义的腐败和不公,这些社会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而深入的揭示。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平等的关切和思考。

通过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对19世纪俄国社会和人性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小说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社会思想的宝库。通过对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情节和社会描写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这部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也让我思考了许多人性和社会问题,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二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主人公安娜的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托尔斯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的种种矛盾。

首先,安娜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但却因为渴望真爱而选择了离开自己的丈夫与瓦罗宁展开婚外情。安娜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指责和道德上的谴责,但她却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她陷入了困境和痛苦之中。通过安娜的形象,作者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对真爱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社会伦理的矛盾。安娜与瓦罗宁的婚外情引发了社会道德的争议和谴责,但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行为却充满了虚伪和道德沦丧。贵族阶层的虚伪和自私、官僚主义的腐败和不公,这些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而深入的揭示。通过对社会伦理的揭示,作者呼吁读者对社会的不公和道德观念的矛盾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小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爱情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影响。安娜与瓦罗宁之间的激情之爱、列文与基蒂之间的温和之爱以及斯捷潘与丽莎之间的纯洁之爱,这些爱情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情感的力量。通过对爱情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深刻地体验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认知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对主人公安娜的形象和情节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独特见解。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三

  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特别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后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因此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终于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爱情,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可是爱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欢,这才是爱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四

  安娜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贵族女子,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以她惊人美丽高贵聪慧在任何场合出类拔萃,美丽迷人。虽然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可是身处虚伪的列子 和虚伪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使她疲惫不堪,同时又极力想摆脱一切。当遇到渥伦斯基爱后,她毅然勇敢离开列子甚至牺牲自己家庭和爱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当她放弃一切后,让她意想不到是渥伦斯基是个伪君子,又无情抛弃她,迫使她坠入痛苦深渊,最后导致安娜卧轨自杀悲剧。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看完这部小说后我的心里很复杂,一方面佷同情女主人的不行,佩服她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对她应为个人的欲望而抛弃家庭,背叛丈夫感到厌恶。人固然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觉得不可以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必须为身边的一切负责!如果要以别人的痛苦来成全自己的自由、欲望,我宁愿不要!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五

  1、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2、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3、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4、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5、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6、“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7、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8、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9、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10、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11、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12、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13、弗龙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黑发男子,不十分高,生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决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的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当他走近她的时候,他的美丽的眼睛放射出特别温柔的光辉,脸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谦逊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这样觉得),小心而恭顺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宽的手伸给她。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六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下称《安娜》),我却觉得托尔斯泰对列文的描写比对安娜的描写要有趣并有内容得多(仅是个人看法,勿喷)……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呢?我觉得大概作者是喜欢安娜的,不然怎么会给了她各种美好的形容,却又让她背负悲剧的命运。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安娜》这本书写安娜就写安娜呗,为什么突然就冒出来个列文,描写篇幅堪比、甚至超越描写安娜的篇幅。有小伙伴告诉我是用列文的幸福衬托(反衬)、对比、突出安娜的不幸。其实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我看完又觉得也许列文心里住着一个安娜,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列文之前没见过、根据传闻又不怎么喜欢安娜,见了之后却被她的美丽、智慧与气质所征服。列文心中住着一个怀疑并想要突破现实生活束缚的安娜的形象,但是他最终没有释放出这个安娜的性情,在他对死、人生、宗教等等的思考中,他慢慢说服了自己要去适应社会、去喜爱生活、去看生活的乐观面,然后努力而长久的活着,在社会已有的规格下做些无谓的口头挣扎却又总是败于下风(即败于柯兹尼雪夫所代表的保守贵族观念——我知道“保守贵族观念”可能形容的有点狭隘,但我不知道还能怎么概括……),除此之外还劝说自己:“你和吉娣结婚生子,你的事业小有成就,你还有什么不满,这就是你全部的幸福,再多的索求都是你向上帝的生命透支”;在哥哥尼古拉的死的恐惧下,以及安娜惨死的无形暗示下,列文的求生生存本能让他把心中的“安娜”封存住。而安娜就是替他走完了这个“反叛”形象的路途的人。大概这本书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的原因也在这,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我猜的)想要表达他觉得俄国社会需要的是“安娜”这样的形象,即使最后结局不怎么好,也不怪安娜而怪社会(这就是安娜形象美好的原因之一);却不希望大家都成为列文,所以把书的名字叫《安娜》吧……

  然后我看伍昭荣好像特别讨厌安娜……我没有针对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说安娜就是悲剧制造者,她还是有理由感到一点委屈的……不管多么不赞同什么家什么者说她是什么样的受害者,但却是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对安娜之死的推动作用……比如社会舆论,我觉得社会舆论对其他的'出轨贵妇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那些贵妇的丈夫比卡列宁对妻子更没爱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没有卡列宁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没什么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后大多又仅限于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间的谈资,反正也没人多么正经的看待这个事情,也就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安娜和卡列宁就不一样了,安娜出轨时的卡列宁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处在风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别的贵妇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别的贵妇漂亮和传奇(起码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形象是这样……),她动了真情还要破釜沉舟,这样的“与众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宁的政敌和对卡列宁别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谈论,这谈论的范围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响也更深。

  第二,安娜没那么厚脸皮又敏感,其实也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只是相较于感情她愿意隐忍,结果忍一会又忍不住,她不断地提醒社会名流阶层来谈论自己,然后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疯了。弗伦斯基这个小青年也是有名声、长得帅,有仕途野心和晋升机会又都放弃了,自然社会哗然,焦点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为所谓的“追求有妇之夫成功的青年”背负的评价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对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弗伦斯基之间各种事情的反复无常和问题的解决无能却是给了安娜很大的压力,这无可厚非……她是两边关系的纽带,自然承受的东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觉很爱弗伦斯基,特别看重自己的这份爱情,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夸大来看,她也确实给自己的死亡悲剧一个巨大的推力。别的贵妇没有这些问题,也不给自己这样的压力自然对自身影响就小一些。

  所以我觉得好歹作者应该是喜欢安娜的,而安娜做这些不管在所谓伦理、道德上是否正误,在那个时代身为一个女人做出这些决定并且敢于执行,也是挺不容易的,而弗伦斯基和卡列宁最后都过得不愠不火也不能只怪安娜,他们自身的选择和行为也会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毕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我能理解一些小伙伴对安娜的不喜欢,其实我也不太喜欢她(我不太喜欢丧失理智,还为了爱情把自己整死了的小姑娘,我觉得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过我对她的态度还是温和的……我就表达一下观点……我是尊重大家的看法的,我胆小,别来撕我……

  说到卡列宁,其实我是喜欢的,我觉得他对安娜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他不太会表达,又不懂怎么表达,他不会爱人不代表他没有爱。我觉得他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情感表达有压抑作用,所以导致他其实敏感又胆小,我其实挺赞成今天唐唐么谁说卡列宁把他除了对事业以外的感情都加注在了安娜身上,所以他就更害怕失去安娜,原文也有描述他失去安娜后的表白,他发现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以前他有什么事都跟安娜说,现在他连个说的人都没有了。他幼年没什么物质所得,所以成年后就害怕失去已有的物质所得,所以格外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吧……而且他也算是有些政治野心的,所以格外看重事业……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他是觉得他对安娜和儿子是没感情的。我觉得卡列宁对安娜的感情可能不太是大家说的爱情……可能是一种却是亲情的弥补,安娜和卡列宁挑明了之后卡列宁的所做的犹豫和决定基本都受安娜的影响的,安娜说要离婚他就去找证据跟法官说离婚,有人跟他说跟安娜离婚可能会伤害安娜,他就又犹犹豫豫不离婚,我觉得其实他还是维护安娜的。而说到他不把儿子给安娜,起初托尔斯泰是写明了说那是卡列宁对安娜的惩罚手段。我觉得吧,可能卡列宁心里把儿子当弟弟,希望他有世俗成就,所以对儿子有课业要求;对安娜的些许割舍不下使他把儿子当成了两人的纽带,他把儿子当成一种资产,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在意的东西了,这个不能再失去了。事业上的强硬和情感上的软弱导致了他事业爱情两边不讨好,所以不喜欢他我也理解。关于老师说如果卡列宁是个穷酸的人我们可能就不喜欢他了我是不以为然的,对于卡列宁,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我都是挺有好感的。而且我是认可他维护物质基础的……

  主要是我不怎么喜欢弗伦斯基,比较之下我就挺喜欢卡列宁的了。

  弗伦斯基这个小伙子吧,我是不喜欢的,虽然他有着高颜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欢他对自己和自己朋友的过度自信,什么“风雅、英俊、慷慨、勇敢、乐观、沉溺于各种情欲而不会脸红,对什么事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我觉得这种盲目的自信和骄傲太幼稚,我承认弗伦斯基是个可以交友的人,但我决计不会和这样的人恋爱甚至结婚。他说自己慷慨,却仅仅只是对赌徒罢了,这是我不喜欢他的第二点——他的原则,什么“可以欠洗衣工的钱,不能欠赌徒的钱”,什么“对女人可以胡说,对男人一定要诚实”,不得不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三观跟我太不合了。弗伦斯基这个人年轻、冲动,缺乏物质基础,却又有着公子哥姿态。我觉得他后来对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宁得更严重、更残酷。而且安娜生女儿的时候,尽显弗伦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欢这样无法使我进步的男士的。故而,对卡列宁这样稳重,又有点傲娇的人物好感倍增。

  有人说安娜用着卡列宁的、吃着卡列宁的,所以她的出轨是对婚姻的不忠,违反道德。但是起初结婚安娜是不能选择的,而卡列宁因为幼年的情感缺乏又不会选择,被姑妈么姨妈一撺掇就这么凑合了,他俩的结合两个人可能都没多想未来,所以后面出现了问题两个人多年积攒下来的无形的、看似不怎么重要的隔阂与问题就成了压死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娜越是对弗伦斯基爱得深沉,就越觉得自己和卡列宁这么多年的婚姻过得委屈、窝囊,本来没什么,情感夸大就爆炸了。而且我觉得这种说“用着卡列宁的、吃着卡列宁的,所以没资格出轨”的说法有点站不住脚……就像在说一小孩用着爸妈的、吃着爸妈的就必须听爸妈的不能追求自我一样……总感觉哪里情感怪怪的……这种自我伦理道德的强加让我觉得挺别扭的……

  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卡列宁和吉娣……所以,最后我就想说说我也挺喜欢吉娣这个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伦斯基好,她妈的作用不可忽略,这就跟安娜和卡列宁的结合,卡列宁姨妈么姑妈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样,都是对感情朦朦胧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纵了。后来她没跟弗伦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阵,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时,又比安娜谈资少,所以有方法、有机会解决。看看她治心病时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边的人,她俩的命运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话叫“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么。然后她和列文结合后她很愉快的做起身为“夫人”和“母亲”该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样,安娜还没青春少女呢就承担了不想承担的责任,就现在沉默中爆发后在沉默中灭亡了。所以说,要么早点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勇敢的选择,要么就爱上自己要做的事(这句话简直是现代鸡汤畅销文风,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时之感想,未曾仔细斟酌字句。期待浏览者的观点和建议。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