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时间:2012-07-02 07:10: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古代中国,尊师重道是一种传统的美德,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一传统不仅在普通人中间流传,也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古代名人。他们通过尊重和敬仰自己的师长,不仅表达了对师长的感激之情,更体现了他们对道德和知识的追求。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传,孔子年轻时曾拜访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希望能够向他学习音乐。然而,这位音乐家看不起孔子,傲慢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尽管面临这样的挫折,孔子并没有放弃,他心怀敬意地去拜访了另一位音乐家。这位音乐家看到了孔子的诚意和努力,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为徒。孔子在师长的指导下,不断努力学习音乐,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音乐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不仅需要师长的教诲,更需要学生的坚持和努力。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苏轼的故事。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年轻时曾拜访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希望能够向他学习书法。然而,这位书法家对苏轼的书法水平并不满意,嘲笑他的作品毫无才华。苏轼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虚心向这位书法家请教。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苏轼终于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不仅需要虚心听取师长的批评,更需要学生的毅力和勤奋。

这两个典故都展示了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精神。他们不仅对师长心怀敬意,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向师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才华。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不仅在古代名人中流传,也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并敬仰那些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只有通过尊师重道,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篇二

尊重师长和重视道德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古代名人所崇尚的价值观。他们通过尊师重道来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道德和知识的追求。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曹操的故事。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据传,曹操年轻时曾拜访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希望能够向他学习文学和诗词。然而,这位文学家看不起曹操的学识和才华,嘲笑他的作品没有灵感。尽管面临这样的挫折,曹操并没有放弃,他虚心向这位文学家请教,并不断努力学习文学。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曹操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不仅需要学生的虚心和努力,更需要师长的教导和指导。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杨继盛的故事。杨继盛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巨擘。据传,杨继盛年轻时曾拜访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希望能够向他学习哲学和思想。然而,这位哲学家对杨继盛的学识和才华并不满意,嘲笑他的思想没有深度。杨继盛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虚心向这位哲学家请教,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杨继盛终于在哲学上取得了突破,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不仅需要学生的执着和毅力,更需要师长的指导和启发。

这两个典故都展示了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精神。他们不仅对师长心怀敬意,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向师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才华。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不仅在古代名人中流传,也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只有通过尊师重道,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篇三

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里记载:“天生时而地生时,人其父生而师教之。” 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才能重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崇,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充分肯定。古人尊师敬师的例子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例。

  儒商始祖——子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一代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理学家——杨时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