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时间:2011-08-02 09:48: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鼓的历史典故 篇一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象征和传统的象征。

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相传,在古代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名叫太昊的皇帝,他非常崇尚音乐。太昊曾经亲自制作了一种乐器,它就是鼓。太昊用黄金制作了鼓的外壳,用兽皮作为鼓面,然后用龙骨和牛骨制作了鼓槌。太昊亲自演奏了这个鼓,发出了激昂的声音,使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从此以后,鼓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的中国,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鼓的声音被认为是能够驱赶邪恶的力量,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恶鬼和邪灵的侵扰。因此,在古代的战争中,鼓被用作战争的指挥工具,用来鼓舞士气和传递命令。同时,鼓也被用来进行农耕活动的指挥,用来告诉农民何时播种和何时收获。鼓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鼓的使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印度等,鼓也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鼓也是非常重要的乐器,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祭祀神灵。

鼓的历史典故 篇二

鼓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意义。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鼓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相信,鼓的声音能够传达神灵的旨意,并且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因此,在重要的仪式和庆典中,鼓都会被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祈祷。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会一起敲击鼓,以示喜庆和祝福。同时,在庙宇和祭祀活动中,鼓也被广泛使用,用来呼唤神灵和祈求平安。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鼓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太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表演传统的舞蹈。在日本的传统剧目中,太鼓常常被用来打击高潮部分,以增强戏剧效果。太鼓的声音被认为是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力量,使他们更加勇敢和自信。

在非洲的文化中,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非洲人民用鼓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传递信息。鼓的节奏被认为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能够唤起人们的灵魂和激发他们的激情。非洲的鼓乐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名,它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激情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

总之,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意义。鼓的历史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信仰,它是一种连接人与神的桥梁,也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非洲,鼓都以其独特的声音和节奏,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启发。

鼓的历史典故 篇三

鼓的历史典故

  “琎尝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太平广记》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属于八音中的“革”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广泛。

  鼓之诞生 黄帝杀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从文献记载看,鼓的产生,首推黄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传说。相传黄帝征服蚩尤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夔,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古时代神话奇兽,生于东海流波山,“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说起来实在有点可爱,可见上古时代人与自然之和谐。而以鳄鱼皮之坚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声闻五百里”,想必敲击起来也十分响亮。

  古代制鼓离不开兽皮与陶土。鼓的产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渔猎生活有了剥皮与制陶的技艺。《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变而成。传说伊耆氏用草编成的鼓槌敲击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也是类似的土鼓。

  鼓之应用 狩猎、祭祀、军事等用途广泛

  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据说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装饰;中间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尤其是军旅和宫廷、郊庙祀典的用鼓,已积累了许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农耕文化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将鼓纳入了儒家的礼制规范。据《周礼·地官》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六鼓,指分(音)鼓、雷鼓、路鼓、灵鼓、晋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铙、铎。可见,此时鼓已用作各种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分(音)鼓专门用于军事,据《说文》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

鼓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