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推荐3篇)

时间:2012-02-02 07:28: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篇一

鲍勃·迪伦(Bob Dylan)是美国著名的民谣歌手、词曲创作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流行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他的歌词更是被誉为是现代诗歌的杰作。然而,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坚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了美国民谣和蓝调音乐的影响。他非常喜欢音乐,并开始学习吉他和口琴。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开始在当地的演出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他的音乐之路并不顺利,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失败和拒绝。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并决心要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1961年,鲍勃·迪伦决定前往纽约市,寻找更大的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他在这里开始参与著名的格林尼治村民谣圈子,并与其他民谣歌手一起演出和创作。他的才华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引起了注意,并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他的歌曲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抗议,这使他与时代的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1962年,鲍勃·迪伦发布了他的首张专辑《鲍勃·迪伦》,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发布了多张备受赞誉的专辑。他的歌曲风格多样,从民谣到摇滚,从布鲁斯到乡村音乐,每一首歌都充满了深情和力量。他的歌词也是他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探索了人性、爱情、自由和社会问题等主题。他的歌曲如《Blowin' in the Wind》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成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然而,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并不平坦。他不仅遭遇了音乐评论家的批评,还面临了来自传统民谣圈子的质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妥协,反而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他的音乐不断演变和创新,他的歌词也越来越具有思考和启迪的意义。他的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和《Blonde on Blonde》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音乐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流行音乐的范畴。

最终,鲍勃·迪伦于201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流行音乐家。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音乐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他作为词曲创作人的杰出贡献的认可。他的音乐和歌词不仅影响了一代人,也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成名之路不仅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更是一段才华与坚持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篇二

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一位传奇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作品和歌词被誉为是现代诗歌的杰作。然而,他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通过坚持不懈和不断创新,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鲍勃·迪伦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他的音乐风格和歌词的内容与当时的主流音乐不同。他的音乐融合了民谣、摇滚乐、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等多种元素,他的歌词则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抗议。这使得他与时代的潮流紧密相连,并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然而,在他的音乐生涯初期,鲍勃·迪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的音乐风格被一些保守的音乐评论家和民谣乐迷所质疑,他的专辑销量也不如人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音乐风格。

1965年,鲍勃·迪伦发行了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这张专辑被认为是他的突破之作。其中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成为了他的标志性作品,也是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之一。这首歌以其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歌词迅速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并使鲍勃·迪伦的名声达到了巅峰。

从那以后,鲍勃·迪伦的音乐之路越走越宽广。他的音乐风格不断演变和创新,他的歌词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和思考的深度。他的专辑《Blonde on Blonde》和《Blood on the Tracks》被认为是他最具影响力和创意的作品之一。他的音乐影响了无数的音乐人和听众,他的歌词也启发了许多文学创作。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他音乐才华和词曲创作的巨大肯定。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流行音乐家,也为流行音乐在文学界的地位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的重要性的认可。

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坎坷的历程,但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音乐和歌词不仅影响了一代人,也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音乐人和创作者,他的成就将永远被铭记在音乐史和文学史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篇三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格罗斯曼可以被称为是迪伦的第四个贵人,正是由于他的强硬,迪伦才保住了自己的个性。当时美国流行音乐界的大部分经纪人都对手下的歌手有绝对的控制权,歌手从演唱风格到选唱的歌曲等都是经纪人说了算。那时的流行歌手都被叫做“表演者”(Performer),他们的音乐会被叫做“表演”(Performance),而格罗斯曼是第一个把歌手当做“艺术家”(artist),把他们的演出叫做“音乐会”(Concert)的经纪人,他真心地认为这些民歌手们都是和古典音乐艺术家平起平坐的人。正因为如此,格罗斯曼非常尊重这些民歌手,很少干涉他们在艺术上的选择。他在和唱片公司签约时都会提出所有的艺术选择权(包括选曲、制作、录音,甚至封面设计)全部在乐手这方,唱片公司不能干涉,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格罗斯曼签下迪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迪伦尽量不去小场地演出,少跟媒体接触,增加神秘感。迪伦出名后,格罗斯曼立即在伍德斯托克买了幢房子,迪伦随时可以来小住几天,离开纽约那个是非之地。1965年迪伦也在这里买了房子,正式成为伍德斯托克的居民。1966年,迪伦在伍德斯托克的树林里骑摩托车意外受伤,格罗斯曼借故把所有前来采访的记者挡在了门外,从此迪伦便从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歌迷们得不到确切的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他已经瘫痪,甚至有传闻说他摔断了脊椎骨,成了植物人。其实迪伦的伤势肯定没有那么严重,但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很少,事实真相恐怕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成为歌星后的迪伦太累了,急需休息一段时间。车祸发生以前,迪伦手头有一部书要写,一部电视片要拍,还有格罗斯曼给他安排的60场音乐会在等着他上路。那阵子他天天服用兴奋剂,否则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朋友都担心他活不到26岁生日。一场车祸终于让迪伦名正言顺地推掉了一切工作,躲进伍德斯托克的家安心静养。伤愈后他彻底戒了毒,成了一个“干净”的人。他还变成了一个模范丈夫,整天待在家里陪妻子。1967年迪伦和妻子萨拉(Sara)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当上父亲的迪伦变得安静了许多,当年住在伍德斯托克的人都回忆说那时的迪伦是个很没趣的邻居。

  迪伦还利用这段时间读了许多书,尤其是《圣经》。他家里显眼的位置上总是有一本摊开来的大开本《圣经》,可见主人对此书的痴迷程度。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迪伦的创作就和《圣经》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生活里自然离不开音乐。当时迪伦的伴奏乐队“老鹰”的成员们也住在附近,他们合伙买下了一幢粉红色的大房子,并把地下室清了出来,没事就跑下去自娱自乐,翻唱老民歌。后来有盗版商把他们在地下室随便录下的一些歌曲小样偷偷拿去出版,仅在美国就售出了35万张。直到1975年哥伦比亚公司才把这些歌曲稍加整理后以《地下室磁带》(The Basement Tapes)的名字出版,普通消费者这才得以听到这批珍贵的正版录音。这张唱片被称为是盗版业的鼻祖,迪伦无心插柳,开创了盗版行业的新纪元。

  就在迪伦躲在伍德斯托克休养生息的时候,整个美国都乱套了。1966年“披头士”乐队出版了唱片《旋转者》(Revolver),将毒品文化带至主流音乐圈。1967年“越战”进入僵持阶段,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达到高潮,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同年在旧金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嬉皮士运动,历史上把那年的夏天称为“爱之夏”。1968年嬉皮士运动初现颓势,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党代表大会爆发骚乱,警察和示威民众大打出手。1969年,战火竟然烧到了迪伦的老家。就在距离伍德斯托克不远处的贝瑟尔市举办了一场以伍德斯托克命名的摇滚音乐节,吸引了50万嬉皮士前来参加,因为交通堵塞而未能前来的歌迷人数比这更多。值得深思的是,迪伦并没有出现在长长的歌手名单中,那个周末他接受了一个英国的摇滚音乐节的邀请,离开了伍德斯托克这个是非之地,而他选择英国的理由是对方出的钱更多些。

  谁也无法指责迪伦的选择,或许他早已看出了所有这一切尽皆虚幻。在伍德斯托克居住期间他出版了两张乡谣专辑,其风格和当时热门的迷幻摇滚乐完全脱节。当1970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疲惫的美国年轻人终于意识到火红的60年代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他们重新拥抱温情的民歌,反映爱情和亲情的乡谣取代了摇滚乐,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

  迪伦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不过,这是他最后一次引领时代潮流了。在伍德斯托克住了5年,并生了3个孩子之后,迪伦就像大多数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那样举家迁往洛杉矶,在海边买了幢房子,开始过起了退休生活。那时他还不满30岁,却已经早早地告别了这个喧闹的世界,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