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烧包作文【优选6篇】

时间:2018-03-05 03:11: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一

七月半烧包——寄托思念的传统

七月半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七月十五的夜晚。在这一天晚上,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祭拜祖先和亡灵,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烧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烧包是七月半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由竹筒制成,内部填充着火药和纸张。当点燃烧包的瞬间,烟雾弥漫、火光飞舞,瞬间点亮了整个夜空。人们相信烧包的烟火能够引导亡灵回到人间,与家人团聚一晚,感受到亲人的思念和关怀。

烧包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装饰。制作烧包的竹筒必须选用新鲜的竹子,经过打磨后才能使用。然后在竹筒内填充火药和纸张,将竹筒的一端封死,形成一个小巧的火药筒。最后,将火药筒的外表进行装饰,常常用红纸、彩带等进行点缀,以增加视觉效果。

烧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相信烧包的火光能够照亮亡灵的归途,让他们在这一夜里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思念。而当烟花爆竹声响起时,也代表着人们向逝去的亲人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烧包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独特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比如祭拜祖先、扫墓等。烧包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正逐渐被遗忘。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应该保留和传承烧包这一传统习俗。它代表着我们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燃放烧包,回忆逝去的亲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思念和关怀,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二

七月半烧包——重拾传统的文化盛宴

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七月十五的夜晚。在这一天,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祭拜祖先和亡灵。而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烧包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盛宴。

烧包作为七月半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燃放的竹筒,内部装有火药和纸张。当烧包点燃后,烟雾弥漫、火光飞舞,给人们带来一种神秘和庄重的氛围。人们相信,烧包的火光能够引导亡灵回到人间,与家人团聚一晚,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和思念。

烧包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装饰。首先,选择新鲜的竹子作为烧包的材料,经过打磨后才能使用。然后,在竹筒内填充火药和纸张,形成一个小巧的火药筒。最后,用红纸、彩带等进行装饰,使烧包更加美观。

烧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相信烧包的火光能够照亮亡灵的归途,让他们在这一夜里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思念。而烟花爆竹的声响也代表着人们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烧包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独特意义。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比如祭拜祖先、扫墓等。烧包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正逐渐被遗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重视和传承烧包这一传统习俗。它代表着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燃放烧包,回忆逝去的亲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思念,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七月半烧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现代社会的变迁使得烧包逐渐被遗忘,但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传统习俗,传承并发扬下去,让它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三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在土乡,崇鬼敬鬼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可让大人或小孩偿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后,每家每户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并用红纸庄重的写上每个死去亲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这样就不会错乱。在燃烧纸钱的同时,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主要有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在神堂里主要有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等等。这些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燃烧掉。全寨子各家各户的长者,在上面贴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四

  据说每年阴历的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七月半,是鬼的节日。在这天前后,阴间的鬼魂能跑到阳间来,人们要为死去的人烧“钱纸”,烧香点蜡,以供鬼魂们享受。

  而且,我还听说了许多有关七月半这天的鬼故事。比如一个人晚上因有急事外出,大街上冷冷清清(大家一般在这天晚上是足不出户的),只有三四个鬼魂在大街上晃荡。鬼魂看见了他,向他飘来,他也看见了鬼魂――披头散发,没有脸面。鬼魂还未飘到,他便先一声掺叫之后,吓死了。接着他便也要变成鬼魂来报仇――吓人!

  我想,正是有了这些鬼故事,那些迷信的老太太才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叮嘱我们:七月半的晚上不要出门,最迟12点之前必须到家。

  像我奶奶,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其他人一样,她早早地买来了香蜡钱纸。还不到七月半,人们便开车、走路到郊外,在路上烧纸,一堆又一堆,一片又一片地漫天飞。到处燃着红烛、红香和钱纸的火焰,甚至还有人用大碗盛了一碗白米倒扣在地上。本来我算是个不迷信的人,我是一名学生,当然要相信科学。可是这种阵势看起来还真有点那意思。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一个人骑车走在漆黑的小路上,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亮点――两根闪烁着火苗的红烛,中间是一堆烧过的钱纸,前面一点便倒扣着一个碗。我屏住呼吸,加快了车速,正准备冲过去的那一刻――一个白色的幽灵从碗里钻出来,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惊慌失措地大喊:“鬼!鬼!救命!”它毫不惊慌,拽着我的手使劲往河里拖。河里没有水,但河床却很湿润,我踩在上面一下子沉下去,不好!它要把我拉下河床,它在河床底下拼命地拉,我的下半身已经在河床下了,我拚命地挣扎,双手不停地摇晃。

  我眼看就要沉下去,我大叫一声,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真是太可怕了!

  这天晚上,我还是听从了奶奶的话,胸前挂上了观世音,手上戴着如来佛,枕边放着平安符,安心地睡了。什么也没发生,只是夜里飘起了小雨。

  现在想来,觉得真有点幼稚。怕鬼――其实是自己吓自己,要不,就是人心中有鬼。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五

  又是一年七月鬼节,亲爱的朋友,我想念你。想念,这是你我分离的唯一借口。想念你我离别的月台,想念你蒙着雾气的眼,想念你在我耳边的低语———明夕七月半,等我的荷灯!

  阴阳相隔之门,似乎只有我一人还在等。老者摇了摇头,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错过了投胎。”我也摇了摇头,不,我亲爱的朋友,我坚信,子夜之时,冥河总会为我漂来一盏灯,带来你的思念,引领我回到人间,再看你一眼。

  我多想假装有你陪在身边,牵着手一起路过刻满宿缘的三生石,登上望乡台,跨过奈何桥,哪怕历经“九刀穿心”之痛,也不要喝那孟婆汤。带着对前尘的记忆,双双跳下转轮台……一同嬉闹,一同望天,一同举指数星,一同乘着那辆旧单车,细数回忆……

  世界的另一边,可还会时常飘起红色的枫叶?你是否还会将它们拾起,夹在日记本里?或是折下一枝杨柳,为了搭配你最爱的红色油纸伞……

  “回去吧,要关门了。”老者挥了挥手。

  我仍然摇头,是的,亲爱的朋友,一年的时间里,我都在等,等待你的承诺,相信它如磐石般无移转。

  “我可以回到人间吗?”一片沉寂之中,我的声音显得很突兀。许久,传来一声低低的叹息,仿佛令听者心碎。那是老者凄凉的声音,久久地徘徊在冥河的上空。

  “傻孩子,你会找不到来时的路的。迷失在人间,消失在轮回之外……唉,又是一千年的等待,何必呢?”老者的眼变得深邃而黯然,那是只有经历过了才有的感伤。

  千年轮回,是啊,我愿意等待,等待一千年,再去那滚滚的转轮台。因为,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倘若没有你的誓言,我怎能在这阴阳之间张望一年的光景?

  记得生时读到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会有一段延续的,可能在黑暗中,也可能在光明中。在那一段未知的时空里,我们留恋着前生,憧憬着来世,我们回望着那曾经的生命的旋律,轻声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

  回去?回去!回到那曾经花前月下的月落乌啼繁花飞满天,回到梅雨细诉的春艳江南,回到有你留下倒影的西楼庭院,回到往昔沉浮的逝水流年……

  回到人间,让我再看你一眼,当你在梦中,轻轻地呼唤你———明夕七月半,等你的荷灯!

七月半烧包作文 篇六

  快到七月半,又到了我们中国传统的鬼节,也叫盂兰节。每逢农历的七月十五夜,每家每户已过世的老人们都要来领取后代子孙们为他们准备好的“钱”,也有一些孤魂野鬼也到人间来游荡,看看有没有好心的人也为他们烧上一点纸钱。我们这里还有一说,七月半烧纸钱摆饭的时候,12岁以下的孩子磕头时静静倾听,会听到那些来吃饭领“钱”的“人”说话,摆龙门阵呢,小时候虽然胆小却很好奇,大人摆好饭烧纸钱时,我们一帮孩子趴在地上磕头,约好听那些来吃饭的说些什么,结果是什么也没听到,倒把膝盖跪麻了。

  儿时看着大人们烧纸钱时一脸的凝重,一帮小孩子也不敢像平时一样闹腾。七月半那天晚上我们是不敢出去的,一是大人吓唬我们“七月半,鬼乱串”,怕出去被鬼碰上了;二是害怕那晚间处处燃烧的纸钱所夹杂着的神秘、凄清与荒凉。

  时光向前推移,我们也都长大了,随着生活的改变和富裕,七月半,人们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再不是单纯的纸钱之类了,也有纸房子、纸车子、纸飞机、纸电器、纸保险柜之类。是啊,在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待七月半的态度,除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关切外,还多了一份坦然。逝者如斯,给那些逝去的老人们也烧点现代化的东西,世界在变化,虽然过世了,但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给老人们体验体验现代的车呀、飞机呀、别墅呀、楼房呀之类。自己富裕了,烧的纸钱多了,还给老人们也准备些保险柜!你还别说,大街上那些专门做这些纸类祭品的地方生意还很红火呢!我猜,如果这时趴在地上能听到那些“人”说话的话,那一定是什么GDP增长呀,什么新农村建设呀,什么动车、地铁、轻轨呀,什么“醉驾”“腐败”呀,什么中东动乱、日本安倍的狂妄呀。我想,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正看着今天的好日子而含笑九泉呢。

  而今,又是七月半,让我们在怀念那些逝去的人外,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七月半烧包作文【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