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最新3篇)

时间:2017-07-08 04:17: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篇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相传,俞伯牙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琴师,他琴艺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琴者。而他最好的朋友是钟子期,也是一个擅长弹琴的音乐家。两人常常相约一起琴瑟和鸣,共同探讨琴艺。然而,一场意外却让他们的友谊陷入了危机。

有一天,俞伯牙邀请钟子期来听他弹琴。钟子期本着对好友的支持和鼓励,欣然前往。俞伯牙琴声激昂,音乐饱满,却发现钟子期的表情越来越冷漠。俞伯牙心生疑惑,琴声不断加快,以期引起钟子期的共鸣,然而钟子期的神情却越发不耐烦。最终,俞伯牙情绪失控,将琴摔在地上,并怒斥钟子期:“你竟然听不懂我的音乐,我们之间是否还有真正的友谊可言?”

钟子期面露尴尬之色,他向俞伯牙解释说,他在这段时间里失去了听觉。俞伯牙闻言,顿时愧疚不已。他没有想到钟子期竟然因为自己的琴音而感到困扰。他深深体会到自己的自私和狭隘,他不应该对钟子期抱有过高的期待。

俞伯牙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决定改变。从此以后,他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琴艺,而是开始关注别人的感受。他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心去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他和钟子期的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乐趣,更加珍惜彼此的情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傲慢自大,忽视了朋友的感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真正关心身边的人,用心倾听,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篇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它讲述了一个琴师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却遭到了朋友钟子期的误解和冷漠。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让人们更加关注友谊的珍贵和维系友谊的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俞伯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琴师,他的琴艺堪称天下第一。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他的琴声充满了情感和灵性。然而,俞伯牙的琴音却被他的朋友钟子期误解和冷漠对待。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俞伯牙的音乐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和欣赏呢?

首先,这可能是因为俞伯牙的音乐风格过于独特,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他的琴声充满了情感和抒发,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激昂和复杂。钟子期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从而对俞伯牙的演奏感到困惑和疏离。

其次,这也可能是因为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存在着沟通和理解的问题。俞伯牙对自己的琴音非常自豪,并期待钟子期能够理解和欣赏。然而,钟子期作为一个音乐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他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欣赏俞伯牙的琴音。双方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了误解和冷漠的发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的维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理解。作为朋友,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对方的独特之处,不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对对方的努力和付出置之不理。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弥补理解上的差距。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珍惜和维护友谊。友谊是一种宝贵的情感和资源,我们应该用心去经营和维系。只有通过双方的理解和包容,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让友谊在时间的洗礼中更加坚固和持久。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篇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伯牙说:“是荒山了。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出舱门,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听琴,可知我刚才所弹何曲?”那人说:“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刚才大人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伯牙听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请到舱中小憩!”樵夫被引进舱中坐下。伯牙问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对答如流。伯牙犹恐他是记问之学,又继续试他,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说:‘我刚见猫追捕老鼠,想它成功,又怕它失败,所以有贪杀之意表现出来!’才知道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我抚曲一首,你能听出我的心思吗?”樵夫说:“大人试抚弄一首,小子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不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新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语,又凝神一会,将琴再抚,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这两句话,说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家住离这不远的马安山集贤村。”当晚,伯牙与子期结为兄弟。当年,他二人才二十七、八岁。伯牙欲邀子期随行至晋国求取功名。子期因家有年迈的父母,不忍马上离开他们而远行。伯牙说:“也好,等我处理完一些事后,明年的八月十五我亲自来接你和伯父伯母!”第二天早上,伯牙告别子期,乘船驶向晋国。

  伯牙立于大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只想着知音之人。

  光阴似箭,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将至,奏过晋王,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从水路而行。到达马安山不远的岸边,正值八月十五晚。伯牙操琴抚曲,心想子期闻之,必来相见。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大声说道:“不好,吾弟必遭忧在家。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来日天时,我亲自上集贤村探望。”

  第二天天一亮,伯牙带上随从向集贤村出发,在一岔路口,碰见一个老者迎面走来,忙上前问路。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手上的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说:“先生有何见教?”伯牙说:“请问去集贤村走哪条路?”老者说:“集贤村上上下下的人我无一不认识,请问你找谁?”伯牙详细地说明了来由。老者听完后,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说:“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这是为何?”老者放声大哭道:“子期就是我儿啊……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回家后,每天不但早出晚归坚持打柴,还利用早晚功书,由于劳累过度,染了风寒,医治无效,不久前已离开人世了……”看见伯父泣不成声的样子,伯牙感到一阵心痛,无法抑制,抱上瑶琴,直奔钟家庄,在伯父的引领下来到子期弟的坟前,抚起了凄切哀伤的乐曲,村民们赶来观看,一个个莫名其妙,偷偷发笑,以为伯牙神智出问题了。伯牙茫然不知为何,问伯父是何因。伯父说:“村民们听不懂你在弹什么啊!”伯相说:“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说:“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将即兴之曲解释给伯父听之。伯牙诵云:“亿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