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经典4篇】

时间:2012-07-01 01:32: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一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者为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在这部作品中,纳兰性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人物形象。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在文中,纳兰性德通过各种故事,表达了对于人情冷暖、善恶得失的思考,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

在答案解析方面,我们可以对文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解读,分析作者的用心和用意。通过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深入地领悟这部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在翻译方面,我们可以将《阅微草堂笔记》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部杰作。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示。通过答案解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示。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二

《阅微草堂笔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反映了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在这部作品中,纳兰性德以他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

通过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他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各种境遇时的品性和智慧。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清代社会的风尚和人们的处境,更让我们对于人生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在答案解析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文中重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揭示作者的用心和用意。纳兰性德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助各种故事,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通过答案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思想,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翻译方面,我们可以将《阅微草堂笔记》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通过翻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智慧。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的文学作品,通过答案解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的魅力和内涵,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三

  董家庄佃户丁锦,生一子曰二牛。又一女赘曹宁为婿,相助工作,甚相得也。二牛生一子曰三宝。女亦生一女,因住母家,遂联名曰四宝。其生也同年同月,差数日耳。姑嫂互相抱携,互相乳哺,襁褓中已结婚姻。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于二儿嬉戏时,每指曰:“此汝夫,此汝妇也。”二儿虽不知为何语,然闻之则已稔矣。七八岁外,稍稍解事,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不相避忌。

  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锦夫妇并殁。曹宁先流转至京师,贫不自存,质四宝于陈郎中家——不知其名,惟知为江南人——二牛继至,会郎中求馆僮,亦质三宝于其家,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郎中家法严,每笞四宝,三宝必暗泣;笞三宝,四宝亦然。郎中疑之,转质四宝于郑氏,而逐三宝。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郑氏怪之,则诡以兄妹相逢对。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遂不疑。然内外隔绝,仅出入时相与目成而已。后岁稔,二牛、曹宁并赴京赎子女,辗转寻访至郑氏。郑氏始知其本夫妇,意甚悯恻,欲助之合卺而仍留服役。其馆师严某,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昌言排斥曰:“中表为婚礼所禁,亦律所禁,违之且有天诛。主人意虽善,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见悖理而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以去就力争。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后四宝鬻为选人妾,不数月病卒。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或曰:“四宝虽被迫胁去,然毁容哭泣,实未与选人共房帏。惜不知其详耳。”果其如是,则是二人者,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瞑不视者矣。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或又曰:“是非泥古,亦非好名,殆觊觎四宝,欲以自侍耳。”若然,则地狱之设,正为斯人矣。

  (取材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注】1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甚相得也 得:契合

  B. 然闻之则已稔矣 稔:成熟

  C. 则诡以兄妹相逢对 诡: 假装

  D. 后四宝鬻为选人妾, 鬻:卖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儿虽不知为何语 四宝虽被迫胁去

  B. 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 笞三宝,四宝亦然

  C.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而不沮

  D.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 以去就力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1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1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3分)

  2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3分)

  14.文中结尾处,有人评价严某“是非泥古,亦非好名”,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9. B【解析】熟悉。3分。

  10. A【解析】A.连词,虽然。B.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C.连词,并且/连词,却D.连词,因为/介词,拿。3分。

  11. A【解析】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3分。

  12.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共3分,扣完为止。

  13. (1)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

  【评分标准】“故”“良”“懦”“乡愚”“慑”“止”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2)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的事,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

  【评分标准】“恶业”“心”“究竟”“善”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14. 参考示例: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本文讽刺了严某的道学家思想和无知的丑态。(1分)“泥古”中的“古”,指古代婚礼规定中表亲不能通婚;泥古,就是指严某不知当下已经没有这一规矩而仍坚持古训。“好名”中“名”,指名声,名望。好名,指严某以读书人自居,通过阻止三宝四宝成亲来维护礼法来获得“君子”的声望。(4分)本文中“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等句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严某丑恶嘴脸的深恶痛绝。(1分)

  【评分标准】共6分。表述观点(1分),结合文本理解“泥古”“好名”(4分),结合句子阐述作者态度、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学生答及同意上述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董家庄有一个佃户叫丁锦,生了一个儿子叫二牛。又生了一个女儿,招曹宁做倒插门的女婿,他帮助丁家人干活,关系处得很好。二牛生了个儿子叫三宝。女儿也生了一个女孩,因为住在娘家,就随着排下来取名四宝。这两个小孩出生在同年同月,只差几天罢了。姑嫂一起看护、哺养这两个孩子,在襁褓中就已定了儿女亲家。三宝四宝又很友爱,渐渐长大后,两人便形影不离。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在两孩子玩耍时,常指着说:“这是你丈夫,这是你媳妇。”两孩子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多了就已经习惯了。到了七八岁,渐渐懂事了,但是两个孩子都跟着二牛的母亲同睡同起,相互间也不避忌。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间,连年歉收,丁锦夫妇相继去世。曹宁先流落到京城,穷得养活不了自己,便把四宝典卖到陈郎中家——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江南人——二牛接着来到京城,赶上陈郎中寻找馆童,也把三宝典卖给了陈家,并告诉三宝不要说他和四宝已定为夫妻。陈郎中家法严厉,每当打四宝时,三宝一定悄悄地哭;打三宝时,四宝也是这样。陈郎中生疑,把四宝转卖给郑家(有人说,就是“貂皮郑”家。),并赶走三宝。三宝又投奔介绍他来陈家的老太太,老太太又把他介绍到一家去当馆童。时间长了,他暗中听说四宝生活的地方,便通过拉拢关系来到郑家。几天后,才见到四宝,两人抱头痛哭,当时两人都十三四岁了。郑氏觉得奇怪,两人就谎称是兄妹相逢。郑某根据他们名字排行相连,就不怀疑了。但是,内宅与外宅隔开,两人只能在进出时彼此看看罢了。后来年成好了,二牛、曹宁一起到京城赎子女,辗转寻访到了郑家。郑氏才知道两孩子本来定为夫妻,心里很同情他们,想帮助操办婚礼后仍留他们在家中劳动。郑家的馆师严某,是一个道学家,他不了解如今世情与古时不同,提出异议说:“中表结婚是违背礼法的,也是律令禁止的,触犯了它上天要惩罚。主人的想法虽然好,但是,我们读书人,应当把端正风俗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看到违背常理扰乱人伦的事却不阻止,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他用辞职相要挟。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后来四宝被卖给一个后补官员做妾,没几个月,四宝病逝了。三宝发疯跑出去,也不知去哪儿了。有人说:“四宝虽然被胁迫去,但她毁了容貌不停哭泣,实际上没与后补官同房。可惜不能知道详细情况罢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在天上或在人间,必定能相见,一定不会闭上眼睛不能再见面啊。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有的人又说:“这不是严某拘泥于古法,也不是追求好名声,大概是对四宝有非分之想,想用四宝来侍奉他自己罢了。”如果这样,那么设立的地狱,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 C

  2.A 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经典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