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实用3篇】

时间:2016-02-08 05:30: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 篇一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人民的痛。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那么,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又是怎样的呢?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柳条湖附近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借此为由向中国宣战,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对东北地区进行了进攻。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而事变发生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段历史典故。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主义政策下,一直在东亚地区寻求更多的利益和影响力。而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一直是日本侵略的对象之一。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不久,就已经对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多次挑衅和侵略行动,最终在柳条湖事件中找到了借口发动全面进攻。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关系中同样适用。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中国的弱势地位注定了它成为强权国家欺凌的对象。而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和侵略行为,也让世人看到了侵略者的真面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危机的严重性,也催生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抗日斗志。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只有保持警惕,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能让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九一八事变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警示。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 篇二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人民的痛。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那么,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又是怎样的呢?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柳条湖附近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借此为由向中国宣战,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对东北地区进行了进攻。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而事变发生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段历史典故。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主义政策下,一直在东亚地区寻求更多的利益和影响力。而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一直是日本侵略的对象之一。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不久,就已经对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多次挑衅和侵略行动,最终在柳条湖事件中找到了借口发动全面进攻。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关系中同样适用。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中国的弱势地位注定了它成为强权国家欺凌的对象。而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和侵略行为,也让世人看到了侵略者的真面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危机的严重性,也催生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抗日斗志。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只有保持警惕,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能让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九一八事变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警示。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 篇三

  由于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北大营万名守军(负有守备沈阳职责的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王牌王以哲独立第7旅)竟被500多人的日军击溃,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

  日军进攻北大营时,在沈阳城内的旅长王以哲竟然一再电话命令不准抵抗。据事后统计,日军进攻北大营,东北军伤亡335人、失踪483人,而日军仅死亡2人、伤23人。

  从沈阳仓惶撤出的王以哲旅又遭到日军飞机追炸,后来王旅撤到北平时只剩700多人。

  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占领沈阳全城。

  当时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正式名称为东三省兵工厂,设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火药厂等,能生产火炮、轻重机枪、步枪、枪炮弹和火炸药等)和沈阳东塔机场连同260余架飞机、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500余挺机关枪、10余万支步枪和手枪、10万余发炮弹、300余万发各种子弹、大批物资器械以及东三省官银总号大金库(存有66万斤黄金和200万元银圆)等,一日之内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辽宁省主席臧式毅被俘,东北边防军代理司令、参谋长荣臻等微服逃走。

  日军攻占沈阳后,大肆抢掠公私财物。

  张学良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拥兵30万。九一八事变时,在北平的张学良下令不得抵抗。其时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近20万,关内平津(北平、天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

  九一八事变时,我是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军士教导队学员。听到事变的消息时,我震惊而气愤。

  沈阳北大营的轻易得手,使日军更加猖狂,加之后来张学良又违抗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会议固守锦州的命令擅自弃守锦州,并下令东北军撤出东北,短短四个多月,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三倍多、工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工业基础国内先进的东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之下。

  由此,东北军名声尽失矣!张学良名声尽失矣!

  需要指出的是,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政府的行为而只是日本关东军的独断专行。就在事变后不久的'9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还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

  然而此后日本关东军轻易占领东三省,极大地助长了日本侵华的嚣张气焰。

  当时东北军是国内装备最好的军队。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就是张作霖创建的,而张学良则是中国战史上第一个同时动用大炮、坦克和飞机进行作战的将领。

  张学良曾回忆说:东北易帜(1928年底)之初,“我们奉天军(东北军前身)拥有40万兵力,有海军,还有飞机、坦克。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不过30万,没有海军和飞机。东北军拥有沈阳兵工厂和军事学校(沈阳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吉林的吉林省军官教练处和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陆军讲武堂分校),装备训练自成一体,军事力量很强。”

  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日指东北)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消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矣。”

  九一八事变后,光咱东北抗日义勇军就大规模地跟日本关东军拼了一年多,攻城夺镇,四处袭击,大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得日寇惊恐不安、狼狈不堪,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大军悉数投入并坚决抗敌,小日本绝对嚣张不起来。

  如果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能够坚决抵抗,东三省决不会轻易沦陷;没有东三省的资源和经济基础,日本就难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并将东北军大军撤出东北,过莫大焉!

  九一八事变,国耻也!国之奇耻大辱也!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