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简介(经典3篇)

时间:2012-07-06 09:29: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刘备简介 篇一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被后人尊称为"睿武皇帝",是蜀汉政权的奠基者。

刘备出生于涿郡涿县一个贫苦农家,家境清贫,但他自幼聪明伶俐,有着雄才大略。在初入仕途之时,刘备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曾为黄巾起义而担任义军统帅,后来更是与张飞、关羽结为兄弟,一同闯荡江湖。

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成功击败曹操,夺得荆州。次年,他进军益州,消灭了益州牧刘璋,统一了西南地区。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时期的北方魏、东方吴鼎立三国的局面。

刘备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君主,他重视民生,推行恩政,广招贤士,治理有方,使蜀汉国力逐渐强大。他也是一位器重忠义的人,对待部下宽厚仁爱,因此得到了大批人民和将领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刘备在政治上也有不足之处,他过于信任身边的谋士,有时缺乏独立决断的智慧,致使蜀汉政权在他去世后不久即陷入动荡。刘备在位期间,虽有一定政绩,但也存在着一些战略失误和政治失误,这也是导致蜀汉政权最终覆灭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位有着卓越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的君主,他在三国时期以其仁爱之心和忠义之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政治印记,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人物。

刘备简介 篇二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统一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备出身寒微,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刘备在历史上以“仁义之君”著称,他广纳贤士,倡导仁政,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在他的统治下,蜀汉政权得以稳定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风气也逐渐得到改善。他对待部下宽厚仁爱,因此得到了大批人民和将领的拥护和支持。

刘备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少成就,他建立了蜀汉政权,统一了西南地区,成为三国时期的北方魏、东方吴鼎立三国的局面。在赤壁之战、攻取荆州和益州等战役中,刘备表现出色,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然而,刘备也有着一些政治失误和战略失误,他过于信任身边的谋士,有时缺乏独立决断的智慧。在他去世后不久,蜀汉政权便陷入动荡,最终被曹魏所灭。刘备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虽然杰出,但也难免一些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位有着卓越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政治印记,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人物。他的仁爱之心和忠义之德,令人敬仰,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刘备简介 篇三

  刘备(公元161年7月16日—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刘备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刘备典故

  曹操问裴潜

  《世说新语·识鉴》曰: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裴潜评价刘备居国不治,守边为主。

  死里逃生

  《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这件事一方面提到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

  感化刺客

  《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髀肉之叹

  《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几人有如此气概?

  耻杀宋忠

  《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

  刘备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虽然很生气,仍然能保持镇静,像宋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自己动手杀死,于是让宋忠走了。

  孝直避箭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裴松之引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

  身份不明的刺客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注: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入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这件事后人认为其疑点重重,破绽多多,但无论如何,只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

  求田问舍

  释源:《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沦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说解: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简介(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